文 | 新能源行業觀察
十年前,特斯拉開始以顛覆者的身份享譽全球汽車行業時,傳統豪華品牌的電動化嘗試卻屢遭嘲笑——寶馬 i3 因續航不足被戲稱為 " 城市玩具 ",奔馳 EQ 系列被指 " 油改電缺乏誠意 "。
十年后,寶馬慕尼黑工廠宣布 2027 年徹底停產燃油車,新世代純電平臺首車即將量產。按照寶馬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翔的說法,新世代,不是一款車,而是寶馬在設計、技術、理念三維度的全面躍遷。
核心技術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寶馬的大圓柱電池。特斯拉一直 " 跳票 " 的 46mm 大電池,寶馬和他的供應商干成了。配合 800V 高壓平臺,新世代車型充電 10 分鐘即可增加 300 公里續航,而且因為電池能量密度提升,續航 900 公里變得更輕松。
當國產新勢力還在為月銷破萬沾沾自喜時,寶馬正以 "3 年 30 多款新車 " 的密集攻勢向電動化轉型高調沖鋒。
從 2025 年上海車展全球首發的新世代駕趣概念車,到沈陽工廠即將投產的 iX3L,這家百年豪華品牌,用技術哲學與體系化能力帶著全價值鏈的工業縱深,重新定義電動時代的競爭規則,給狂飆突進的新勢力們上了一堂價值重構課。
BMW 的反擊:3 年將推 30 余款新車
在慕尼黑寶馬博物館的展臺里,1972 年奧運會上亮相的 1602 電動原型車靜靜訴說著寶馬的電動化初心。50 年前,當大多數車企還在燃油車賽道酣戰時,寶馬已用鉛酸電池驅動的實驗車型證明:豪華品牌的電動化不是被迫轉型,而是技術信仰的延續。
這種堅持在 2013 年 i3 上市時達到高潮——碳纖維車身、LifeDrive 架構、可再生材料占比超 30%,這些超前設計卻給信心滿滿的 BMW 以重創,被市場貼上了 " 華而不實 " 的標簽。
尤其近幾年,新能源浪潮下,國產新勢力品牌狂飆突進,一系列耀眼的參數堆出了電動車銷售榜單上的遙遙領先。" 冰箱彩電大沙發 " 三大件的加持,讓國產新能源汽車在豪華配置的飄飄然中逐漸迷失。
很多人形成了這樣的印象:寶馬不行、奔馳不行、奧迪更不行,BBA 這些豪華品牌在新能源電動化過程中慢慢落伍了,被國產新勢力不知甩出多少條街。
但時間終會驗證價值。距離 i3 上市又過了十多年,當新勢力還在為月銷破萬歡呼時,寶馬已悄然完成電動化戰略的 " 三重布局 ":歷史積淀的技術復利、全產業鏈的護城河、豪華基因的數字化重生——寶馬 " 新世代 " 殺氣騰騰奔將而來。
全新設計和劃時代技術集群、全新設計語言、全新電子電氣架構和高度集成的超級大腦、全新數字化體驗、全新電力驅動系統和電池技術……
呵,一口氣 5 個 " 全新 "。別吹,論吹牛,國產新勢力的大嘴們個頂個不服!
寶馬不慌不忙拿出了近 3 年的新車計劃:從 4 月上海車展全球首秀的新世代駕趣概念車,到年內將在中國推出的 10 余款新車型,2026 年至 2027 年還將推出包括新世代車型在內的 20 余款新車。
3 年 30 多款新車,寶馬真是殺瘋了,正以 " 每個細分市場精準覆蓋 " 的策略重構競爭格局。
支撐這一產品矩陣的,是寶馬耗時五年打造的新世代純電架構。800V 高壓平臺讓 iX3L 在 10%-80% 充電僅需 32 分鐘,第六代 eDrive 電驅系統將電機效率提升至 97%。寧德時代革命性的 46 毫米大圓柱電池更是硬生生地將成本降低了 30%。
為確保近三年 " 產品大年 " 的供應鏈安全,寶馬與寧德時代簽訂百億歐元訂單,中歐雙工廠 40GWh 年產能不僅保障產能,更通過 100% 綠電生產和認證礦產采購,將電池碳足跡降低 60%。目前首款新世代車型 iX3L,號稱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純電 SUV,已在沈陽下線并開啟全面測試,將于 2026 年投產與消費者見面。
當寶馬 " 卷 " 智能,新勢力的護城河能扛住?
在國人心目中,國產新勢力品牌在智能化方面無比強大,實際上,在智能化賽道,新勢力引以為傲的技術護城河,正被寶馬用 " 溫水煮青蛙 " 方式蠶食攻破。
來普及一個寶馬汽車智能化的 " 冷知識 "。
實際上在中國,寶馬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先行者,首個 AI 應用可追溯至 2018 年。2018 年,當新勢力還在比拼中控屏幕尺寸時,寶馬在中國推出了首個基于自然語言處理的語音助手 AI 應用。
AI 要有溫度,而非參數競賽。DeepSeek 火爆全球后,寶馬又迅速跟進,通過 DeepSeek 功能接入生成式 AI 大模型賦能語音助手,支持無喚醒詞交互與多指令理解。
比如 " 打開空調并導航到浦東機場第三航站樓 " 一氣呵成,錯誤率比行業均值低 60%。相比之下,一些新勢力的語音助手因頻繁誤喚醒被戲稱 " 人工智障 "。
剛剛在 2025 年上海車展首秀的兩大中國專屬 AI 智能體 " 用車專家 " 和 " 出行伴侶 ",基于阿里巴巴千億參數大模型深度定制,能精準識別 " 去靜安寺商圈剁個手 " 這樣的口語化指令,并主動推薦商場停車攻略。這種場景化服務能力,讓寶馬智能座艙在 J.D. Power 中國新車智能座艙滿意度調查中躍居豪華品牌首位。
技術落地的背后是強大的本土研發能力。位于上海的寶馬中國研發中心,70% 的操作系統源代碼實現本土開發,高德四屏聯動、方言語音交互、" 二十四節氣 " 主題界面等設計,將中國元素與德系精密完美融合。
更關鍵的是,寶馬選擇與阿里、華為合作,接入鴻蒙生態與千億參數大模型,而非閉門造車——這與其 " 開放創新 " 的全球化研發網絡一脈相承。這種 " 科技溫度 " 的打造,讓寶馬在智能化競爭中跳出參數內卷,轉而聚焦用戶體驗的縱深挖掘。
在智能駕駛領域,寶馬的 " 安全執念 " 與新勢力的激進路線形成鮮明對比。2025 年量產的新世代車型,雖然搭載 L2++ 級駕駛輔助系統,但始終強調 " 駕駛員是第一責任人 "。相信這種謹慎策略將在今后越來越多涉及智能駕駛的交通事故中不斷得到驗證。
敲黑板:大象轉身,給新勢力劃劃重點
寶馬的電動化轉型吹響了集結號,百年工程哲學與新時代技術的深度融合,才是汽車產業變革的正確路徑。相較之下,新勢力車企在體系化技術、用戶體驗度和品牌價值責任上的短板日益凸顯,亟需從寶馬的轉型實踐中汲取經驗。
從技術角度看,單點創新易被復制,體系化能力才是壁壘;從用戶角度看,豪華體驗需平衡科技與人性,而非功能堆砌;從品牌價值看,可持續發展不是營銷標簽,而是產業鏈重構。
在體系化競爭能力方面,新勢力依賴代工模式,面臨產能爬坡與品控難題。2024 年新能源車投訴中,新勢力車型的 " 駕駛輔助系統故障 "" 車身異響 " 等問題頻發,暴露了代工模式在質量管控上的短板。寶馬則通過全球供應鏈與自研技術實現成本與性能的 " 雙殺 "。截至去年,寶馬在中國擁有 460 家供應商,其中多家合作超 20 年。
在用戶體驗平衡性方面,新勢力陷入 " 屏幕內卷 ",大搞功能堆砌的參數競賽,使車輛功能與用戶需求之間本末倒置。而寶馬以駕駛者為中心重構交互邏輯,其 iDrive 系統用戶高頻使用率超 80%,車載在線導航使用率近八成,證明了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設計更具競爭力。
新勢力聚焦產品單點突破,缺乏長期品牌價值沉淀。部分新勢力依賴營銷炒作,忽視品牌內涵的塑造。近幾年,眾多新勢力品牌因 " 價格背刺 " 引發老車主集體維權,損害了品牌口碑。寶馬則以全生命周期責任重塑豪華內涵,將社會責任融入品牌基因。
可持續的社會責任正成為高階競爭的分水嶺。在循環減碳和綠色生產領域,以寶馬與寧德時代的合作為例,雙方自 2012 年開啟合作,以 " 全生命周期減碳 " 為核心構建低碳電池價值鏈。
雙方協同研發第六代 eDrive 電驅技術,采用 46 毫米大圓柱電池,實現電池包體積能量密度提升 20%、充電速度提升 30%、續航增加 30%,且 151 項安全測試遠超行業標準。綠色層面,寧德時代為寶馬供應 100% 綠電生產的電池,雙方共建的回收體系截至 2024 年上半年已回收超 2000 噸再生原材料,核心材料 100% 循環利用,使沈陽基地年減碳 23 萬噸。
兩家公司這種深度的技術共生、責任共生、生態共生,展現了傳統巨頭的體系化競爭優勢,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范本。
寶馬的電動化轉型揭示了一個殘酷真相,電動化不是 " 顛覆傳統 ",而是將百年工程哲學與數字時代深度融合。當新世代車型帶著寧德電池、中國研發的 AI 助手、匈牙利工廠的綠色制造駛向全球時,這場戰役早已超越技術參數之爭——它關乎如何用體系化能力構建壁壘,如何在智能時代堅守駕駛本質,如何讓豪華不止于產品,更成為可持續未來的承諾。
此刻回望,十年前 i3 的 " 失敗 " 或許正是寶馬最寶貴的遺產:在激進與保守、顛覆與傳承之間,它選擇了一條更艱難卻更深遠的路。而這,正是所有渴望走向高端的新勢力必須補上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