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22 年以來,港股 IPO 市場經歷了 " 高溫轉冷 " 的劇烈波動。到了 2024 年,整體市場雖然尚未徹底回暖,但頭部項目頻頻亮相,局部行業熱度回升,IPO 市場在震蕩中醞釀轉機。進入 2025 年初,我們觀察到多個關鍵信號:一方面,消費品牌與醫療創新企業受到資金關注;另一方面,新股首日破發不再是主旋律,市場風險偏好正在邊際改善。
本文基于 2024 年至今的港股 IPO 數據,對市場整體趨勢、行業分布、投資者情緒以及破發原因進行系統性梳理,并就 2025 年可能的市場變化提供一些前瞻判斷。感興趣的朋友記得給我點贊。
IPO 數量下降但質量提升,市場對 " 講故事 " 的耐心正在變少
2024 年港交所共有 70 家公司完成上市,數量相比前幾年明顯回落。這一方面反映出港交所對擬上市企業的審核趨于嚴格,另一方面也說明企業自身對發行窗口的選擇更加謹慎。不過,這一年上市的企業構成呈現出更加聚焦的結構——連鎖消費、生物科技、先進制造成為主力軍,而平臺類、ToB 軟件公司則明顯減少。
超購不等于高回報,估值修正趨勢仍在持續
2024 年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現象是:許多被熱捧的新股在上市當天即遭遇破發,甚至跌幅超過 30%。例如, $ 草姬集團 ( 02593 ) $ 在新股認購階段獲得了超過 6000 倍的超購,但首日漲幅僅為 5.71%,隨后走勢趨弱。類似情況還發生在 EDA 集團控股等品牌效應強烈的企業身上。
港股投資者已不再盲目相信 " 爆款 "。即使企業在內地市場擁有較高知名度、業務模式也相對清晰,但如果盈利能力薄弱,估值支撐不充分,便很容易在掛牌后遭遇資金冷遇。超購倍數與首日漲幅、累計漲幅之間的相關性正在削弱。
相反,一些中小型企業或業務相對冷門的公司,反而在上市后獲得了更穩定的上漲。例如 $ 老鋪黃金 ( 06181 ) $ 累計漲幅超過 16 倍,成為 2024 年最令人驚艷的新股之一。其產品定位明確,疊加金價上漲趨勢,使得市場對其盈利能力和中長期增長預期保持樂觀。
在行業分布方面,2024 至 2025 年 IPO 市場中表現最亮眼的板塊當屬消費連鎖類企業。無論是 $ 蜜雪集團 ( 02097 ) $ 、 $ 滬上阿姨 ( 02589 ) $ ,還是 $ 古茗 ( 01364 ) $ 這類具備規模化、品牌化能力的茶飲連鎖公司幾乎全部獲得了高超購和良好的上市表現。原因很簡單:這類企業商業模式成熟,品牌影響力強,對資本市場來說具備清晰的退出路徑,估值也易于定價。
另一大板塊是生物醫藥。在 2024 年,生科板塊表現明顯承壓,部分 " 空有管線 " 的企業遭遇嚴重破發。但到了 2025 年,情緒明顯回暖,尤其是那些具備臨床進展、商業化路徑清晰的公司,例如映恩生物獲得了投資者的追捧。這種兩極分化現象說明,港股市場對生科企業的判斷標準正在收緊," 燒錢換估值 " 的游戲正在被逐步淘汰。
港股 IPO 市場正在從 " 抽水工具 " 變為 " 價值落地場 "
過去數年間,部分企業將港股視為 " 募資通道 ",上市后鮮少兌現成長承諾。如今這一邏輯正在被顛覆。監管趨嚴、資金趨冷,以及破發現象的頻繁出現,都讓投資者開始回歸本質:一個企業值多少錢,能不能盈利,三年后是否還活著。這種風格的切換也倒逼著投行更為謹慎地篩選項目,創業公司在 IPO 前也必須真正經受住市場與監管的雙重考驗。
2025 年初,市場初步顯現出價值重估的跡象,資金逐步回流具有真實盈利能力的企業。值得注意的是,散戶在打新市場的參與度并未下降太多,反而對個別項目表現出更高熱情。這或許表明,投資者并未對港股市場徹底失望,而是更關注 " 選對標的 "。
展望下半年:結構性機會或將持續放大
隨著中美貨幣政策周期逐漸趨穩,以及港股估值持續處于全球低位,2025 年下半年有望迎來更多具備國際化潛力和行業壁壘的新興企業登陸港交所。特別是 AI 應用端、醫藥商業化中后期企業、新能源制造環節等方向,或將成為新一輪 IPO 的重要候選。
對于投資者而言,港股打新將不再是 " 穩賺不賠 " 的投機游戲,而是變成一場信息效率與眼光判斷的博弈。選對行業、選對時點、看懂財報,才是參與新股投資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