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馮戀閣
晶圓代工 " 雙雄 " 中芯國際(688981.SH,00981.HK)和華虹半導體(688347.SH,01347.HK)不約而同地在近日公布了 2025 年一季報。
對于整個半導體行業來說,2024 年總體呈現溫和復蘇的態勢。2025 年第一季度能否延續復蘇態勢頗受關注。
從數據上看,中芯國際營收達到一季度歷史同期新高。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163.01 億元,同比增長 29.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13.56 億元,同比增長 166.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 11.7 億元,同比增長 88%。
但中芯國際的實際收入增速并未達到業績指引預期。根據中芯國際此前給出指引,2025 年一季度收入環比增長預計在 6% 至 8%。而實際環比增長僅為 1.8%。
華虹公司一季度也呈現 " 喜憂參半 " 的局面。財報顯示,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39.13 億元,同比增長 18.6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 2276.34 萬元,同比下降 89.73%,屬于增收不增利。但相比于 2024 年第四季度 -1.97 億元的歸母凈利潤,實現了環比扭虧。
在一季度數據發布的同時,兩家公司也給出了二季度的業績指引。華虹預計二季度主營業務收入約在 5.5 億美元至 5.7 億美元之間(39.8-41.25 億元人民幣),毛利率約在 7% 至 9% 之間。中芯國際二季度,收入指引為環比下降 4% 到 6%,毛利率指引為 18% 到 20%。
喜憂參半的成績單
進一步深入剖析兩家企業的業績構成,能更清晰地看到這份 " 喜憂參半 " 成績單背后的原因。
晶圓制造業務占據中芯國際營收絕對的大頭,貢獻了超過 95% 的營收。分應用和尺寸看,消費電子、智能手機、電腦和平板占據公司超過 80% 的營收。12 英寸與 8 英寸晶圓營收占比分別為 78.1% 和 21.9%。
據中芯國際聯席 CEO 趙海軍介紹,總體看,一季報晶圓業務收入環比增幅近 5%,8 英寸晶圓表現尤為突出,收入環比增長 18%,12 英寸晶圓則實現 2% 的增長。在應用上,工業與汽車收入環比增長超過兩成,占比從 8% 上升至 10%。" 汽車電子應用場景增長明顯,公司車規產品的出貨量穩步提升。" 趙海軍表示。
他提到,公司業績增長受多方因素影響。具體包括國際形勢變化引起的客戶提拉出貨,國內以舊換新、消費補貼等政策推動的大宗類產品需求上升,以及工業與汽車產業觸底補貨等。
而對于不及預期的收入增長,趙海軍也在業績報告會中做出了解釋。" 在前一次業績說明會之后出現了兩個意外,首先是產線年度維修中遇到的突發問題,影響了整體生產工藝的精度和產品良率;其次是在設備驗證過程中,我們發現部分設備的工藝表現需要改進,也導致了良率的短期波動。"
而這兩個問題也是中芯國際 ASP(平均銷售均價)及營收下降的原因。" 我們在處理受影響晶圓、與客戶協商出貨時,為打消客戶顧慮,選擇在接收端下調產品價格。" 趙海軍指出。
他坦言,影響還將持續到第二季度,甚至第三季度初期。不過他也指出,前者屬于偶發波動,后者經過調整后,最終也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工藝和良率。
對于華虹的一季報,公司表示,一季度凈利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研發投入增加、所得稅抵免減少及外幣匯兌損失上升,部分被毛利上升所抵消。
今年一季度華虹半導體研發費用為 4.77 億元,上年同期為 3.48 億元,同比增長 37.21%。另外,今年一季度公司所得稅費用為 -2402.40 萬元,上年同期為 -1.42 億元,所得稅抵免有所減少。
華虹公司總裁兼執行董事白鵬在業績報告會上表示,公司整體業績延續了 2024 年以來的趨勢,銷售收入穩步成長,產品結構持續優化,產能利用率保持滿載。
關稅影響有限
在中芯國際和華虹發布財報的同期,公開消息顯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全資孫公司鑫芯(香港)投資有限公司,分別減持中芯國際、華虹公司 6597.72 萬股、633.3 萬股。
不過,據界面新聞,鑫芯香港持有兩家公司的股份均為 H 股,其減持行為不涉及兩家公司 A 股股份。
此外,數據顯示,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大幅減持華虹公司 1237.96 萬股。
兩家晶圓代工大廠不甚樂觀的財報和大股東減持的消息在二級市場帶來了不小的震動。除了兩家公司股價下挫,A 股半導體板塊也跌幅居前。
截至 5 月 9 日收盤,中芯國際 A 股跌 4.61%,報 85.83 元 / 股;港股跌 4.76%,報 43 港元 / 股。華虹半導體 A 股收跌 9.33%,報 47.15 元 / 股,港股股價跌近八個百分點,股價 32.45 港元 / 股。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認為,盡管市場短期內或對減持消息反應敏感,但這一操作并不直接等同于對半導體行業前景的看空。他指出,隨著國內半導體產業已逐步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從攻堅階段轉向市場化競爭階段,大基金將資源轉向產業鏈尚未攻克的關鍵技術領域或許是未來趨勢。
在當前復雜的市場環境和國際形勢下,關稅政策也成為影響晶圓代工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 關稅政策出臺后,我們進行了內部測算,也與供應商、國內外客戶做了深入交流。" 趙海軍表示,關稅調整對行業的直接影響有限,預計影響幅度低于 1%。" 代工廠基本在采購層面就可以吸收掉關稅影響。" 他表示。
白鵬則從市場布局方面做出了解釋。" 公司主要還是服務中國客戶,80% 的客戶是國內設計公司。國際客戶的產品也大部分在中國市場生產和銷售。"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晶圓代工廠商的價格戰一直是投資者擔憂的因素之一。
" 當供小于求時,漲價是合理的。" 白鵬表示,在 2024 年晶圓平均價格較低的情況下,漲價這一趨勢有確定性。但華虹提到,不同工藝制程的晶圓可能在速度上有差異:8 英寸領域,價格會保持穩定;12 英寸領域,價格側呈現逐漸上漲的趨勢。
但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兩家公司對下游的產品需求都給出了相當謹慎的判斷。
白鵬指出,從各個細分市場來看,盡管汽車和工業應用市場在繼續增長,但消費電子需求相對較弱。
中芯國際也表示,消費電子供應量持續增加,導致市場呈現供過于求的狀態。PC 和平板產品的庫存已經達到較高水平,除非價格進一步下調,否則需求難以出現顯著增長。與此同時,手機出貨量也受到市場環境影響,預期增長幅度可能面臨下調。
郭濤指出,在終端市場需求疲軟的背景下,企業應降低對智能手機、PC 等消費電子領域的依賴,積極開拓高景氣領域客戶,比如汽車電子(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工業控制、數據中心服務器等。產品組合調整上,主動縮減低端產能,重點發展特色工藝,如功率半導體、射頻芯片、MEMS 傳感器等;探索晶圓定制服務(Design-in foundry),縮短客戶研發周期,快速響應市場需求。
中芯國際在一季報中提出了十二個字的應對之策——保持定力,做好本業,做好當下。
" 下半年機遇與挑戰并存。" 趙海軍在業績報告會中表示,總體來看,市場正在廣泛溫和復蘇,盤面沒有太大變化。更多晶圓代工產能正在回流本土。" 未來發展中屬于中國代工廠商的機會不少。"
郭濤也提到,在地緣政治風險與技術突破雙重驅動下,國際客戶為規避供應鏈斷裂風險,開始將部分產能向國內轉移,國內代工廠在 28nm 及以上成熟制程領域已具備穩定供應能力。因此,本土代工廠產能利用率有望顯著提升,規模效應逐步釋放。" 需求回流將重塑全球半導體產能格局,倒逼國內企業從單純的‘產能擴張’模式,轉向‘技術創新 + 生態構建’的高質量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