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7 日,港股動力電池龍頭中創新航 ( 3931.HK ) 盤中一度漲 10.51%,A 股汽車零部件企業蘇奧傳感(300507.SZ)復牌首日開盤即封漲停板。
這一市場反應的直接動因,是電池專家中創新航以 " 股權收購 + 表決權放棄 + 定向增發 " 的組合拳入主蘇奧傳感,成為其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
一、雙向奔赴的交易安排
具體來看,中創新航擬向蘇奧傳感原控股股東李宏慶收購蘇奧傳感 87,620,380 股股份(占截至本公告日期目標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 11.00%),收購價為每股 5.83 元,收購代價約 5.11 億元。
同時,李宏慶承諾放棄所持蘇奧傳感部分股份對應的表決權(占截至本公告日期目標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 19.55%)。據此,中創新航成為 A 股上市公司蘇奧傳感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
此外,當日中創新航與蘇奧傳感訂立了認購協議,擬認購后者不超過 119,482,337 股配售 A 股股份,認購價格為每股 5.63 元,認購總金額不超過 6.73 億元。交易完成后,中創新航預計將持有蘇奧傳感 22.61% 的已發行股份。
可以看到,此次交易設計強調 " 不可分割性 ":股權收購與表決權放棄構成整體,而定向增發以前兩項完成為前提,形成控制權轉移的閉環。
二、賦能激活產業躍升新動能
中創新航控股蘇奧傳感的交易,恰逢中國資本市場并購重組進入加速期。
為了激活產業升級動能,新 " 國九條 " 明確表示要加大并購重組改革力度,多措并舉活躍并購重組市場。中國證監會發布的《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中也指出,并購重組是支持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市場工具。
由此形成的資源集約和技術協同,都將給相關產業鏈上的企業帶來新的價值增長點。這對于中創新航本次交易背后凸顯的鏈主企業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部署、充分發揮自身產業優勢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的作用自不必多說;而對于蘇奧傳感這類亟需外部力量推動自身業務變革、適應產業發展新方向的企業而言,這更是一次價值重估的契機。
資本市場的積極態度已經充分驗證了這一點,背后是投資者對于中創新航后續賦能的良好預期。
憑借 30 余年的積累,蘇奧傳感在燃油車零部件領域保持著領先的市場地位,同時順應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發展大勢,蘇奧傳感打造了 " 燃油車 + 新能源 " 雙增長引擎。2024 年,公司新能源部件收入同比增長 102.84%,但相較于燃油車業務量仍舊相對較小,占公司總營收比例約 15.2%。
通過中創新航的深度賦能,蘇奧傳感將突破傳統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單一角色,全面融入新能源產業鏈的價值網絡。這種賦能并非簡單的資本注入或技術轉移,而是通過技術協同、產業鏈資源整合,推動蘇奧傳感實現產品升級、場景拓展。
尤其在電池智能化、電池安全等產業趨勢愈發清晰的背景下,蘇奧傳感旗下的傳感器、熱管理系統產品有了更加廣闊的用武之地。
傳感器在電池管理系統中起著核心作用,能夠實時監測電池的電壓、電流、溫度等關鍵參數,將這些數據投喂給 AI 算法進行實時分析,有助于電池狀態評估和故障預警,提高電池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熱管理系統則像一臺 " 空調 ",通過智能化溫度監測與控制,確保電池工作在最優溫度范圍內,防止熱失控的發生,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
作為最早涉足動力電池的企業之一,中創新航取得了亮眼成績。2024 年,中創新航動力電池裝機量位列全球第四、國內第三,儲能電芯出貨量全球第五。
同時,中創新航擁有龐大的客戶網絡,其中既包括廣汽、小鵬、長安、零跑、吉利等乘用車車企,也包括中國重汽、徐工、三一、陜汽等多家商用車頭部企業,還覆蓋了陽光電源、國家電投、中核匯能、中國能建等多家儲能龍頭。
借助中創新航的新能源產業鏈資源,蘇奧傳感能夠快速切入新能源產業核心零部件供應鏈,甚至可以完成從傳統燃油車領域向新能源汽車、儲能、船舶、eVTOL 等多元場景躍遷,進一步打開成長空間。
從戰略層面來看,中創新航或可借此探索出一套以 " 資本 + 產業 " 賦能的模式,通過激活具備技術潛力的企業潛力,將其納入自身生態體系,形成 " 研發 - 生產 - 應用 " 的一體化能力,推動產業升級,增強綜合競爭力。
三、結語
中創新航對蘇奧傳感的賦能,本質上是新能源產業鏈從 " 松散協作 " 向 " 深度耦合 " 進化的縮影。當核心企業通過技術穿透、資源整合重新定義分工規則,被賦能的企業則成為產業鏈韌性提升的關鍵支點。
在新能源產業競爭中,入局玩家唯有深度融入頭部企業的生態網絡,才能實現從 " 零部件商 " 到 " 系統方案提供者 " 的躍遷。這種融合不僅關乎企業個體的成長,更將重塑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全球競爭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