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創證券首席分析師徐康表示,預計 A 股逐步實現 IPO 常態化的背景下,公司赴港上市仍是優選,一方面通過港股上市吸引國際資金,拓展國際化業務布局;另一方面借助港股市場的國際化平臺,提升全球影響力。
21 家企業港股 IPO,募資額同比增長 198%
回顧年內港股 IPO 發行情況,Wind 數據顯示,截至 5 月 14 日,港股市場今年已經迎來 21 家企業上市(按上市日期統計),合計募資 234.72 億港元,與去年同期增長 40%(去年 15 家);實際募資總額同比增長 198.33%。其中,實際募資額超過 20 億港元的新股有 4 只,超過 10 億港元的有 8 只。
此外,通過港交所聆訊程序但暫未啟動公開發售的企業包括開啟招股的還有派格生物、明基醫院、吉宏股份以及 MIRXES 等四家發行人。
目前還有 149 家公司遞表狀態顯示為 " 處理中 ",從港交所處理中的上市申請數量上看,前三大行業分別為信息技術、醫療保健和可選消費。整體上看,今年以來,在港交所遞表的內地企業除了首次地表的外,還有兩種類型比較集中,一是由申報 A 股、美股等海外市場 IPO 轉向申請港股 IPO,二是多家 A 股上市公司選擇赴港雙重上市。
對于港股 IPO 回暖趨勢明顯,浦銀國際研報指出主要由三大核心因素驅動:一是中國 AI 技術突破使得港股市場情緒和信心得到修復。當市場情緒樂觀時,IPO 市場通常較活躍,投資者參與積極性較高。二是隨著美聯儲開啟降息周期,南向資金與外資的共同凈流入,港股的流動性顯著改善,有助于活躍港股 IPO 市場。三是打新賺錢效應更明顯,機構參與積極度提升,也吸引了較多個人投資者參與。2025 年新股首日破發率僅為 28%,遠低于去年同期的 50%。
華泰、中信保薦數量最多
Wind 數據顯示,2025 年來,共有 23 家投行參與了 21 只港股的 IPO 的保薦工作其中,中資大型投行穩坐保薦業務量首席。
海通國際、卓耀資本、日進資本、匯豐國際、美林證券、光銀國際、建銀國際、財通國際、中信建投國際、中國銀河國際證券、浦銀國際、東方證券國際、花旗、瑞銀集團、工銀國際、德意志證券等在內的 16 家投行,目前在港股上市工作中都只保薦了 1 家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從港股 IPO 企業類別觀察," 新消費 " 與 " 硬科技 " 領域企業正逐漸成為推動港股上市熱潮的核心動力。2025 年開年至今,消費板塊在港股市場持續保持亮眼表現,始終占據市場優勢地位。年初以來,港股市場上市首日表現最為突出的兩只新股均誕生于消費賽道,其平均漲幅突破 40%,展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與市場吸引力。
展望未來,浦銀國際首席策略分析師賴燁燁認為港股 IPO 市場行業格局將延續 " 科技 + 消費 " 雙輪驅動的態勢。在科技領域,人工智能產業鏈及其應用將占據主導;消費方面,則以 " 悅己 " 消費為主導的非傳統細分消費賽道為核心。這些行業的 IPO 有望享有更大的市值空間、更高的估值水平,以及更高的認購倍數,這有助于在上市后獲得更好的股價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