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浙合作共建的小洋山北作業區是 " 十四五 " 規劃 102 項國家重大工程項目之一。作為上海港第三座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小洋山北作業區將新建 7 個 7 萬噸級和 15 個 2 萬噸級泊位及相關配套工程,碼頭岸線總長 6100 米,設計年通過能力 1160 萬標準箱。
" 小洋山北作業區功能定位為江海聯運、沿海支線和近洋航線集裝箱碼頭作業區,建成后將與洋山南側港區形成‘組合港’,釋放洋山港整體運力,進一步鞏固上海港全球集裝箱吞吐量第一的地位。" 上港集團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吳慶飛告訴記者。
逐一破解工程技術難題
" 從投資額、碼頭岸線等方面看,小洋山北作業區的體量都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大型水運工程。" 在參加過外高橋港區、洋山四期、羅涇港區等多個項目建設的 " 老法師 " 吳慶飛看來,小洋山北作業區工程將實現多方面突破。
從規???,小洋山北作業區面積超過南側洋山一期至三期總和,在外海孤島施工直面寒潮和東北風天氣,冬季每個月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有效施工時間。該項目 8 個水工標段同步開工,作業面范圍狹小,而現場參與施工的船只最高峰時達到 300 多艘,此外,承載著上海天然氣總量超 60% 的洋山港入滬 LNG 管道橫穿作業區。上港集團工程指揮部專門成立船舶調度中心,研究制定桶式基礎結構建設標準、疏浚土替代傳統砂石料吹填造陸、工程結構動態監測等一系列技術方案。
除了 " 大圓桶 " 之外,小洋山北作業區還誕生了首個 " 變廢為寶 " 的海洋生態區。以往港區施工產生的疏浚土需要轉載后運往專門的拋泥區處理,建設團隊作了充分研究和實驗,將疏浚土就地處理替代傳統砂石料吹填造陸,用于建設港區生態濕地。
進一步夯實航運樞紐地位
小洋山北作業區工程采取 " 整體立項、連續建設、逐段運營 " 方案,總建設周期 8 年左右,工程分為西區、東區和中區以及 7500 米防波堤。記者了解到,目前西 1 區陸域吹填已完成,碼頭工程、淺表地基處理工程即將開工,計劃 2026 年建成,西 2 區陸域將在年內基本完成;東區今年將啟動東護岸、東接岸建設。預計 2026 年初期產能將達 150 萬標準箱。
" 小洋山北作業區將打造新一代智能化集裝箱港口、新時代生態綠色港區。港區科技創新濃度將再度刷新,打造全球智能碼頭新標桿。" 倪立土介紹,小洋山北作業區所有裝備、系統均為自主研發制造,全棧自主可控,同時應用 "BIM+ 物聯網 + 大數據 " 技術,集成 5G、車路協同、高精度融合定位等技術,全面實現碼頭設備智能化運轉。
值得關注的是,小洋山北作業區建設不僅是港口擴容和能級提升工程,也將帶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整體空間布局調整和功能重構,進一步夯實全球航運樞紐地位。吳慶飛表示,該項目有助于緩解洋山深水港區面臨的岸線資源不足,形成功能分工明確、布局合理的小洋山集裝箱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