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數讀社,作者 | 老牛
OpenAI 暫時還是世界上最牛的 AI 初創公司,但這家公司正面對科技巨頭們的瘋狂擠壓,以及中國科技公司帶來不確定性,掙脫牢籠,恐怕需要再重復一次 ChatGPT 的奇跡時刻。
" 魅魔 " 華人工程師
Grok 4 發布會上,馬斯克身邊出現了兩個華人面孔。這兩位華人坐在了 C 位,甚至將主角馬斯克擠到了角落。
兩人分別是吳宇懷和吉米 · 巴(Jimmy Ba),是馬斯克 xAI 公司的創始團隊成員。其中,吉米 · 巴師從 "AI 教父 " 杰弗里 · 辛頓,論文過去五年被引用 22 萬次之多,是當之無愧的學術大牛。吳宇懷則是徹頭徹尾的中國人,出生于杭州建德,9 年義務教育在國內完成,如今剛滿 30 歲。
2023 年,馬斯克公布了 xAI 公司的 12 人初創團隊,華人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除了上述二人,還有楊格、戴子航和張國棟三人。
楊格本科、碩士均畢業于哈佛大學數學系 ,曾在微軟雷蒙德研究院當研究員。
戴子航本科畢業于清華,碩士和博士畢業于卡耐基梅隆大學,曾是谷歌的高級研究員。
張國棟本科畢業于浙江大學,多倫多大學博士,曾在谷歌和 DeepMind 工作。
從名字就能看出三人均是華人。
馬斯克并不是唯一對華人情有獨鐘的大佬。就在近期,扎克伯格掀起的挖角大戰,華人工程師同樣廣受關注。
挖角堪稱瘋狂,扎克伯格啟動 " 超級智能團隊 " 計劃,領導者名為汪韜,此前是 Scale AI 首席執行官,工作地點緊鄰扎克伯格本人,受重視程度極高。
在此基礎上,扎克伯格還開啟 "BOSS 直聘 ",高薪挖角硅谷精英。
最知名的事件當屬 1 億美元薪酬挖角事件。據《連線》雜志,扎克伯格為頂級 AI 人才開出了四年、總額高達 3 億美元的薪酬方案,其中第一年的薪酬就超過 1 億美元。
天價薪酬的主角叫余家輝。
余家輝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主修計算機科學專業。
他先后在 Google Brain 和 OpenAI 等頂尖 AI 研究機構任職,參與了多個里程碑式模型的研發工作。谷歌學術被引量已經達到了 33000+。
1 億美元薪酬事件傳出后,有人甚至將余家輝與足球明星 C 羅做了對比,用以凸顯薪酬的瘋狂程度。當然,Meta 進行解釋稱,這一數字并非直接給到個人的年薪,而是包括各種福利和獎勵在內的總包方案,側面承認了天價年薪的真實性。
除了余家輝,蘋果基礎模型團隊負責人龐若鳴(Ruoming Pang)也被挖角到 Meta。他的薪酬傳言更加離譜,有報道稱他的薪酬水平達到了 2 億美元。
龐若鳴曾經是谷歌首席軟件工程師,1998 年畢業于上海交大,隨后取得美國南加州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以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目前,在扎克伯格目前公布的 " 超級智能團隊 " 中有 14 名成員,其中,8 位是華人,且多數來自 OpenAI 和谷歌 DeepMind。
華人工程師,已經成為全球 AI 產業的支柱力量,他們的流動,很可能會直接影響著科技巨頭的 AI 進展。
萬億科技大廠爭搶華人頂尖人才,AI 軍備戰之下,有的企業展現手腕,有的企業則正在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第一 AI 公司的輪回
扎克伯格挖角的主要 " 受害者 " 是 OpenAI。有報道稱,至少八名核心研究員集體跳槽到了 Meta。
余家輝是其中之一。在 OpenAI,他深度參與了 GPT-4o、GPT-4.1 等模型的研發。
常慧文(Huiwen Chang),本科清華,博士普林斯頓,GPT-4o 圖像生成的共同創建者。
任泓宇(Hongyu Ren),本科北大,博士斯坦福,是 o3mini、o1mini 等模型的創建者和核心貢獻者。
趙晟佳(Shengjia Zhao),本科清華,博士斯坦福,參與了 GPT4、o1 等核心項目的研發。
林吉(Ji Lin),本科清華,博士 MIT,參與構建 o3/o4-mini、GPT-4o、GPT-4.1、GPT-4.5、4o-imagegen 和 Operator 推理堆棧。
有報道稱,這場挖角非常兇險。OpenAI 內部的 Slack 群里,幾個核心研究員的賬號突然變灰。
核心成員一夜 " 叛逃 ",激怒了研究主管 Mark Chen,他在內部備忘錄里寫下了一句瘋傳硅谷的話:" 我感覺五臟六腑都在翻騰,就好像有人闖進我們家,偷走了我們的東西。"
OpenAI 招聘主管直接破防,連發多條推文,批評 Meta 挖角方式過于激進。
創始人奧特曼在內部群里稱,Meta 的行為有些令人反感。據《連線》雜志,他吐槽扎克伯格說," 我已經記不清他們從這里挖了多少人來當首席科學家了。"
奧特曼還試圖安撫人才,方式也非常 " 卑微 "。他表示,Meta 更看重短期薪酬,而非長期創新文化。
另外根據公開的報道,奧特曼在接受采訪時刻意表現得很豁達,但他是邊說 "fine" 邊搖頭,在闡述留住人才策略時,他略帶磕巴地說到," 有偉大的使命和真正有才華的人 "。可見內心是有焦慮感的。
在這場挖角大戰中,OpenAI 變得非常被動。
OpenAI 并不無辜,此前,他們還是挖角的主角。余家輝在加入 OpenAI 之前,曾經是谷歌的重要人才,他參與了谷歌 Gemini 的研發工作。常慧文在加入谷歌時一直在谷歌擔任研究科學家。去年 12 月,OpenAI 直接從谷歌 DeepMind 挖走了 3 名頂級工程師,其中就包含上文提到的翟曉華。
如今,風水輪流轉,OpenAI 成為了被挖角對象。
挖角并不是多么致命的問題,真正問題嚴重的 OpenAI 的管理問題。
重蹈仙童半導體覆轍?
從名噪一時開始,管理問題一直是 OpenAI 最為煩惱的問題。
2022 年 11 月,ChatGPT 問世,名聲大噪,開啟了 AI 大模型時代。隨后,OpenAI 趁熱打鐵,發布了 4.0 版本。
就在全世界目光都聚焦到這家 AI 初創公司的時候,一場宮斗大戲上演。
2023 年 11 月,首席科學家伊爾亞 · 蘇茨克維和 3 位董事將 CEO 奧特曼和董事長格雷格 · 布洛克曼踢出局。故事并沒有就此結束,包括微軟在內的投資人和 OpenAI 內部諸多員工,敦促董事會撤銷決議。
隨后,700 多名員工以辭職威脅,逼宮董事會請回奧特曼。
最終,宮斗落幕,首席科學家伊爾亞發聲明表示后悔,奧特曼重回 CEO 寶座。
這次宮斗,看起來并未對 OpenAI 帶來實質性影響,公司隨后照常發布了多個版本的大模型。但實際上對內部的傷害巨大,人員流失也不可避免。
首席科學家伊爾亞宮斗失敗后,灰頭土臉地離開。計算機科學家約翰 · 舒爾曼宣布離職,產品副總裁 Peter Deng、安全團隊負責人詹 · 萊克也先后辭職。
OpenAI 實際一直處在震蕩當中。
據報道,首席科學家、首席技術官、首席研究官、Sora 視頻生成模型負責人、GPT-4o 多模態模型負責人在內的至少十幾位中高層領導已經先后更換,2015 年幫助創立 OpenAI 的 13 人中,僅有 3 人還留在 OpenAI。
OpenAI 的管理難題,更多在于,這家公司的理想與現實產生了偏差。
2015 年,奧特曼、彼得 · 蒂爾、里德 · 霍夫曼 ( Reid Hoffman ) 和馬斯克等共同創立了 OpenAI,最初這家公司定位于非營利組織,定位是 " 確保通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類 ",公司也由此被架到了如此恢弘的目標上無法降低身段。
當大模型研發投入越來越高,OpenAI 不得不面臨抉擇,究竟是繼續當初的崇高理想,還是向現實屈服。
OpenAI 選擇了后者。2019 年,OpenAI 創建了限制性盈利實體,并隨后引入了微軟的 10 億美元融資。
2022 年的徹底爆發以及隨后的慘烈競爭,讓這家公司很難堅持當初的路線。保持領先需要更大的投入,引入投資者需要放棄一些理想主義,擁抱商業化。
2023 年至今,OpenAI 完成了三輪融資,分別是 100 億美元、66 億美元以及 400 億美元,其中,在軟銀主導的 400 億美元投資中,OpenAI 被要求從非營利架構向營利性實體的轉型。
OpenAI 希望竭力避免成為當年的仙童半導體。后者曾經聚集了半導體最頂尖的人才,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富創造力的半導體企業,但由于母公司短視,內部人才流失,成為滋養硅谷的 " 西點軍校 ",沒能兌現期待。
但實力強大的對手面前,OpenAI 也許不是想不想的問題。
東方力量
今年年初,奧特曼罕見服軟。
在接受采訪時,他說道,OpenAI 的閉源策略 " 站在了歷史錯誤的一邊 "。逼迫奧特曼做出這樣的表態,是因為來自東方的開源模型 DeepSeek。
作為開源系統的 DeepSeek,徹底打破了 OpenAI 筑起的高墻。
DeepSeek 用 557.6 萬美元的訓練成本、算力受限的英偉達 H800 GPU 集群,在數學、代碼、自然語言推理等任務上,比肩了投入數十億美元的 ChatGPT。徹底打破了大模型 " 越強越貴 " 的成本詛咒、" 性能 - 成本 - 速度 " 的不可能三角。
短短幾個周內,OpenAI 不僅推出了類似的推理功能,還加快了在推理技術上的投入力度,以應對 DeepSeek 帶來的巨大壓力。
4 月,奧特曼宣布將試水開源,幾個月內發布 " 強大的帶有推理能力的全新開放權重(open-weight)模型 "。
這個模型原本是今年夏天最受期待的模型,然而,就在馬斯克發布新模型的同一天,奧特曼推遲了開放模型的發布。此前,已經推遲了一個月,這一次是無限期推遲發布。
OpenAI 迫切想證明其領先能力,但是硅谷有 xAI、Google DeepMind 和 Anthropic 等大廠,中國有 DeepSeek、通義、豆包大模型,OpenAI 的任務越來越艱巨。
美國科技大廠的挖角大戰,讓 OpenAI 面臨巨大的人員流失,而中國工程師的與日俱增的影響力,讓 OpenAI 即將面臨另一個市場的巨大未知。
從 DeepSeek 以后,通義千問、豆包、Kimi 相繼推出了新版本,這對于 OpenAI 或許尚可應對,真正隱憂的還是人才。
能夠看到,Meta 挖角的眾多華人工程師中,很多人的本科都是在國內完成,這側面證明,中國高等教育輸送的人才含金量已經非常高。如果中國 AI 公司能夠給出更高待遇,未來截胡 OpenAI,乃至 xAI、Google DeepMind 和 Meta 的情況很可能會發生。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已經在上演。
為了應對 AI 競爭,字節挖來了谷歌 DeepMind 前副總裁吳永輝。
吳永輝是 Google Fellow 級別的人物。在谷歌,Google Fellow 是終身榮譽,只有頂尖工程師才能享有這個稱號,可謂鳳毛麟角。
在 AI 領域,吳永輝是谷歌神經機器翻譯項目及 Rank Brain 項目的主要貢獻者之一。在 2023 年谷歌大腦和 DeepMind 合并之后,他曾參與到谷歌大模型 Gemini 的研發工作,是 Gemini 應用總技術負責人之一。前文所述的余文輝,是吳永輝的嫡系弟子。
能夠挖來這樣的技術大牛,可見中國科技公司也對這場競爭充滿野心。這樣千金買馬骨的戲碼,會吸引更多優秀人才。
這種背景下,OpenAI 的后勁顯得不足。
窮兵黷武
7 月 12 日,谷歌 DeepMind 宣布收購 Windsurf,其員工將專注于 DeepMind 的編程智能體和工具使用方面的 Gemini 項目。這家公司原本是 OpenAI 的獵物。
為了贏下 AI 之戰,美國巨頭之間已經撕下來表面和諧。
OpenAI 也在變得愈發激進。
為了反制,OpenAI 挖角了四位技術大牛,分別是:大衛 · 劉,曾在特斯拉擔任軟件工程副總裁 12 年;烏代 · 魯達拉朱,xAI 及 X 公司前基礎設施工程主管;邁克 · 道爾頓 xAI 基礎設施工程師;安吉拉 · 范,Meta AI 的長期研究員。
實際上,為了留住人才,OpenAI 已經非常瘋狂。
其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公司去年股權激勵共燒了 44 億美元,比全年營收還多出 19%。占營收 119% 的股權激勵,在所有科技公司中都是聞所未聞的。谷歌上市前股權激勵占營收 16%,Facebook 是 6%。
OpenAI 把掙來的錢,還貼上了一些,塞給員工,為的就是防止他們跑路。
這樣客觀帶來的結果是,早期投資者的份額被稀釋成廢紙,越來越難以拿到新的融資。
這像極了產業互聯網時代的 " 燒錢 " 大戰,只不過燒的錢落到了工程師們的口袋里。沒有公司會停下來,OpenAI 自然也停不下來。但面對萬億美元市值的科技巨頭挖角,OpenAI 能給到的誠意只有股權和很虛的 " 企業文化 ",非常被動。
這不是長久之計,但 OpenAI 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
這家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牛的 AI 初創公司,但這家公司正面對科技巨頭們的瘋狂擠壓,以及中國科技公司帶來不確定性,掙脫牢籠,恐怕需要再重復一次 ChatGPT 的奇跡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