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歐雪
編輯 | 袁斯來
有生意已經變得有些蕭條的貨代,忽然收到近百封郵件。客戶都在催促他們 " 趕緊安排出貨。" 有些地區的貨倉預定已經到了五月底。
" 空運的價格是在上漲,還能訂到。船公司可能會滯后點。" 一位跨境物流服務商告訴硬氪。
所有人都在搶時間。
5 月 12 日,中美經貿高層經過密集磋商,終于就關稅問題達成階段性共識。
從美方舉措來看,美國宣布此前對規定中國商品加征的 24% 關稅進入 90 天暫停期、保留 10% 關稅。同時,4 月 8 日和 4 月 9 日相關行政令涉及的加征關稅也被取消。還有,此前美國還因 " 芬太尼問題 " 對中國商品加征 20% 關稅,所以在達成共識后,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為 30%。
" 這 90 天是 B2B 企業難得的緩沖期。" 新東方工貿 CEO 朱秋城告訴硬氪。貨主們都在抓緊利用 90 天的關稅政策窗口期發貨付運,消化此前因高關稅政策積壓的庫存。
貿易追蹤商 Vizion 數據顯示, 5 月 5 日到 5 月 14 日,從中國到美國的集裝箱運輸平均預訂量飆升 277%。
事情的走向還遠未確定。工廠和港口的忙碌背后,仍然殘留著不安和惶恐。" 驚魂未定是我目前最大的想法。" 朱秋城坦言。
工廠 24 小時連軸轉,實際上是在出清風險,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變數。而跨境電商賣家們,更多還在靜觀其變。
"90 天暫停期后,24% 關稅是否延續不明確,商家難以制定長期穩定的生產和銷售計劃。" 深商研究會執行秘書長王與劍告訴硬氪。
但能確定的是,起碼在這 3 個月,繞在商人們脖頸上的繩子短暫放松。在這段時間,整個外貿行業,都希望在失序中尋找到些許可控感。他們絕不會放棄任何可能性。畢竟,企業家精神在任何時代都不會湮滅。
暫時的平靜
" 外貿 B2B 企業暫時緩過來了。" 朱秋城在接受硬氪采訪時表示。
今年以來,關稅政策對中小型工廠沖擊尤為明顯,特別是那些產品處于產業鏈中低端、且單一依賴美國市場的 B2B 企業。部分美國進口商在貿易緊張期,甚至已轉向其他國家采購。
朱秋城觀察到,有工廠僅憑 10% 定金就可以為老客戶生產貨物達 40 多個貨柜,卻因關稅突然大漲遭遇客戶直接棄單。今年五一假期后,在服裝等勞動密集型行業,不少工廠直接停工,停產周期從 15 天到一個月不等。
根據硬氪此前了解,大多數公司在美國的備貨都在一個半月左右。也就是說,中美互降關稅時,正好很多公司庫存消耗殆盡。許多 B 端企業都在緊抓這段政策窗口期,爭分奪秒地加大出貨力度。
相比出貨量龐大的工廠型企業,跨境賣家身姿相對靈活。深圳樂能創新技術有限公司財務總監何冬冬就告訴硬氪,他們 C 端客戶的需求變動并不明顯。最重要的是,由于關稅加征與取消的間隔較短,此前公司為應對加征關稅而提前備貨的海外倉庫存仍在消化。
關稅目前下降固然是利好消息,但很多人還是不敢有太大動作。
何冬冬向硬氪表示,此前關稅上調時,公司產品價格普遍上漲了 5%-10%。而這次關稅暫時下調后,公司不會考慮立馬降價。
實際上,他認為市場整體價格也不會立即反應,其后續走勢將取決于行業動向——若頭部企業率先恢復折扣、降價等舉措,則可能帶動市場價格下調。
海外倉成為解藥
" 這 90 天內應該美線各種倉庫都是供不應求的狀態。" 部分貨代告訴硬氪,不少客戶都想在窗口期多備一些貨到美國海外倉。
一個明確的趨勢是:跨境電商將會進入全球采購 + 本地化交付的時代,產品原產地屬性將逐漸淡化。
也就是說,賣家必須在當地倉儲,自己負責尾程物流交付的環節。過去中國直接空運到美國發貨的方式會逐漸淡出。
很多賣家也意識到了這一轉變。
這次受影響最小的,就是有本地貨盤的商家。朱秋城公司很早就建立了美國海外倉,目前海外倉庫存充足,能夠支撐未來 3-4 個月的正常銷售。因此,這次關稅調整對公司業務影響不大,日常發貨照常進行。
可以說海外倉已經變為做跨境生意的必選項。一些海外倉會針對中小賣家推出 " 一口價 " 報價模式,分享教學素材讓賣家學習基礎知識。
根據谷倉海外倉反映,2024 年美國的倉庫租金對比 2021 年以前基本翻了一倍。隨之而來,海外倉之間的競爭也會加劇,除了傳統物流公司,甚至私人貨代都會在美國租倉庫。
海外倉企業早就準備好迎接涌入的貨流,包括提高中小包的占比,并建設專門的小件自動化倉庫。
朱秋城告訴硬氪,海外倉早就不局限于傳統倉儲服務。很多 3C 企業在海外倉開展產品維修業務。未來,海外倉還會提供保稅服務、本地化生產等增值業務。
往海外倉備貨算是當下的權宜之計,沒辦法從根本解決關稅帶來的成本波動。但賣家們已經做好最壞打算——無非是恢復到此前 145% 的關稅水平。當前 90 天緩沖期針對的是剩余 24% 的關稅部分,即便最終執行,整體稅率也僅為 34%。
" 保持戰略定力至關重要。" 何冬冬說," 畢竟硬脫鉤帶來的損失對美國而言同樣難以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