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樂怪話,每天胡侃和游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昨天陳熙南老師的怪話里提到了一首歌——《琳達琳達》。這首歌由日本樂隊 The Blue Hearts 演唱,1987 年發行。以現在的眼光看,它無疑是一首 " 老歌 ",陳老師說歌詞里體現出了一種 " 狂氣 ",我去搜索引擎上找來看了看,確實有點那個味兒。
不過,我第一次接觸《琳達琳達》這首歌,感受到的卻不是 " 狂氣 ",而是 " 古怪 "。這里的 " 古怪 " 毫無疑問是褒義詞,因為我是在初代《應援團》里聽到它的。作為其中一關的 BGM,盡管當時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 NDS 屏幕上變化多端的圓點和上屏的惡搞小動畫上,但這首歌歡快的節奏和副歌部分重復的 " 琳達琳達 " 歌詞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真是一首又怪又有趣的歌!
順帶一提,如果讀者朋友對《應援團》感興趣,也可以去視頻網站上找找劇情動畫和通關(失敗)流程,故事演出和細節設計都非常好玩。游戲給《琳達琳達》配的是一個瀕臨倒閉的拉面館老板,在應援團幫助下重振生意的故事,哪怕放在初代游戲發售的 2005 年,這個故事也夠老土的,但它就是足夠魔性,在短短幾分鐘里就能逗笑玩家。
作為 " 應援團 " 愛好者,長久以來,這個系列一直是我心里的痛。最初玩到時,它的玩法讓我感到無比驚艷,可以說是完美適配 NDS 硬件——上屏用來播放動畫和顯示狀態,下屏則支持玩家用觸控筆點按復雜的節奏,屏幕上的 3 名應援團成員還會根據玩家表現做出不同的舞蹈動作(失敗了會跪地難過)。不僅如此,兩代 " 應援團 " 選曲都是當時相當受歡迎的流行歌,頗具誠意。這種將音游玩法和劇情結合,同時又透出濃厚惡搞、不著調氣氛的游戲,放到現在也算是個異類。
但換個角度看,這種 " 異類 " 往往意味著游戲不太容易取得商業意義上的成功。初代《應援團》在日本的銷量只有 6 萬份,不過美版《節拍特工》(Elite Beat Agents,與 " 應援團 " 玩法相同,但曲目換成了當時的歐美流行樂)賣得不錯,超過了 40 萬份,這才支持著系列推出了續作。更糟糕的是,由于玩法與 NDS 的雙屏、觸控深度匹配,這個系列也很難原汁原味地移植到后續的主機、掌機上。NDS 上的兩作,基本上就成了 " 絕唱 "。
仔細想想,如果游戲玩得夠久,每個人心里都會有一些 " 永遠的痛 "。出于種種復雜的原因,許多當年帶來快樂、感動,令人印象深刻的游戲,卻無法在新世代的平臺上推出重制版,最終只能成為一部分老玩家的白月光。
對于我來說,除了 " 應援團 " 系列,另一個白月光是 PS2 上的《櫻坂消防隊》。這同樣是一款不太好歸類的游戲,硬說的話,它算是 " 動作冒險推理游戲 "。主角是一名消防隊員,他要在撲滅一場場火災的同時尋找線索,調查出哥哥死亡的真相。游戲的題材比較特殊,游玩過程中也模擬出了消防員在火災現場工作的狀態,緊迫感十足。而圍繞著火災展開的種種陰謀又讓劇情足夠連貫,主角(玩家)調查的過程跌宕起伏,緊張程度不遜于救火。
直到現在,《櫻坂消防隊》的故事還讓我耿耿于懷。一方面是因為演出做得不錯,另一方面,它的難度也導致我一直沒能親手打出完美結局——游戲中,火災現場的房間有著不同的燃燒程度,輕度燃燒很容易撲滅,中度較為危險,重度則稍有怠慢就會發展成 "Lost",一旦房間燒至 Lost 狀態,里面的遺留物、幸存者都無法取得;而根據我多年以前在日文網站上查的攻略,完美結局所需的一個遺留物恰好就在某關卡一間開局即重度燃燒的小房間里,好巧不巧,這個房間還在地圖靠里的位置,哪怕我不顧主角安危猛猛往里沖,也很難全身而退……多次嘗試失敗之后,我只能帶著對主角哥哥的歉意,封存了 PS2。
回看過去,如果前幾個世代的游戲有什么讓我特別懷念的地方,我的答案就是那些 " 怪怪的 " 作品。比如 " 應援團 " 系列,比如《櫻坂消防隊》,還包括小島秀夫在 GBA 上做出的《我們的太陽》。在我看來,它們更像是電子游戲在探索時期的產物,要么依托于特定的硬件,像是 " 應援團 " 之于 NDS;要么選擇異于尋常的世界觀、題材或是玩法——現在的玩家應該很難想象有個游戲需要你拿著掌機跑出門去曬太陽,但 22 年前,真的有人會這么做,也真的有玩家會這么玩。
而在游戲和游戲行業變得 " 成熟 " 之后,這樣古怪而有趣的作品似乎越來越少了。我當然不是說現在的游戲不好玩,而是相當一部分游戲確實少了點兒 " 這樣能行嗎?先做出來試試再說 " 的氣質。某種意義上,這也算是成長的代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