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約翰 · 濟慈在 200 年前寫下 " 世間沒有什么是穩定的,喧囂是你能聽到的唯一音樂 " 時,他或許并未意識到,這句話竟成為 AI 時代絕佳的注腳。
技術的洪流裹挾著一切向前,而企業在這場大潮中,要么成為規則的重塑者,要么淪為被規則重塑的對象。紫光股份旗下新華三的選擇很明確:它要成為那個 " 鋪軌人 "。
AI熱潮下的焦慮與抉擇
在剛剛結束的亞布力論壇上,企業家們的討論幾乎被 AI 壟斷。當西方驚嘆于中國 AI 技術的 " 斯普特尼克時刻 ",中國科技企業也在興奮與焦慮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AI 的通用性和顛覆性意味著,那些拒絕擁抱 AI 的企業,注定會被時代拋棄。新華三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信息官諶平認為:" 未來五到十年,企業最重要的核心資產,一定是基于對 AI 的投資與建設。" 他將 AI 定義為 " 未來企業的創新底座 ",這不僅是技術的選擇,更是對生產力本質的重新定義。正如內燃機取代馬車,電力重塑工業,互聯網重構商業,AI 正在以同樣的方式改變企業的組織形態與價值創造方式。
從 " 人適應系統 " 到 " 系統重塑人 "
但自我革命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麥肯錫的數據顯示,70% 的中國企業數字化改革仍停留在試點階段,僅有 20% 的投入能產生清晰回報。技術的落地需要刀刃向內的改革勇氣,而新華三選擇了以自身為試驗田,將 AI 深度植入研發、供應鏈、管理等核心環節,完成了一場脫胎換骨般的自我進化。
位于杭州的新華三未來工廠,是 AI 賦能制造業的縮影。這座工廠通過 AI、5G、物聯網等技術,實現了從生產測試到倉儲物流的全流程無人化作業,整體自動化率接近 90%,已成為業界領先的智能工廠樣板。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新華三 "AI in All" 戰略的實踐樣本。
當企業在發展創新過程中,形成的內部經驗、業務知識等智識資產散落于數百萬份文檔、郵件與系統內,員工每天要浪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搜尋信息。新華三從生產力需求出發,敏銳地意識到這一痛點,基于 AI 大模型和自身龐大的業務知識庫儲備,打造了 AI 助手 " 知道 "。 諶平介紹,AI 助手 " 知道 " 通過語義理解和知識圖譜,將分散數據整合為動態知識庫,讓知識獲取效率提升 90% 以上。
新華三的實踐表明,AI 不是簡單的效率工具,而是生產力的重塑。它讓系統重塑人,而不是讓人適應系統。這種從 " 認知革命 " 到 " 生產力革命 " 的進化,是新華三變革的內核。
從自我革命到生態賦能
熊彼特的 " 創造性破壞 " 理論告訴我們,真正的創新不僅在于技術突破,更在于對生產函數的重構。新華三的 AI 自驅實踐,正是這種重構的典范。它通過 " 自我革命 ",重塑了研發、管理、供應鏈等核心流程的效率邊界。
目前,新華三在 AI 領域正聚焦于兩大戰略:即通過 "AI in ALL",增強算力與聯接的協同效應;同時,加速 "AI for ALL",以 AI 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賦能百行百業的智能化變革,與產業參與者一道,通過技術共享與場景共創,讓人工智能應用變得更容易、更高效、更普惠。
新華三的實踐告訴我們,AI 不是一場技術的狂歡,而是一場生產力的革命。它要求企業以自身為試驗田,經歷 " 先痛、先錯、先糾正、先進化 " 的完整鏈路,才能真正擁抱 AI 時代。正如諶平所言:" 讓業務 AI 化,而不是讓 AI 業務化。"
在 AGI 的黎明前夜,新華三選擇成為那個鋪軌人。它不是要定義規則,而是要讓規則更好的服務于業務;它不是要成為主角,而是要讓百行百業共同書寫 AI 時代的未來。這種哲學,或許才是新華三真正的 " 全棧 " 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