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造車新勢力中曾以 " 黑馬 " 姿態短暫登頂的哪吒汽車,其關聯公司合眾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于 2025 年 5 月 13 日正式被債權人申請破產審查。
這家注冊資本 28.37 億元、擁有 50 家股東的新能源車企,此時名下已積壓 249 條自身風險信息、2398 條周邊風險信息,被執行總金額超 1.6 億元 。自 2024 年起,哪吒汽車的經營危機已呈系統性爆發態勢:銷量從 2022 年的 15.2 萬輛斷崖式跌至 2024 年的 6.45 萬輛,2025 年一季度更是僅交付 487 輛 。
這場危機的傳導路徑清晰可見:拖欠供應商 60 億元貨款導致零部件斷供,經銷商因無法交付車輛集體維權;員工工資及補償金拖欠引發人才流失,研發團隊解散傳聞頻出;甚至因欠繳 215 萬元稅款被稅務機關公告,官網及 APP 因流量欠費停擺 。當法院執行系統顯示公司賬戶僅余 454 元時,哪吒汽車的資金鏈已徹底瓦解。
哪吒汽車的潰敗本質上是戰略定位與市場殘酷競爭的結果。早期憑借哪吒 U、V 系列主攻網約車及低端市場,雖在 2022 年以 15 萬輛銷量登頂新勢力榜首,但過度依賴 B 端市場的商業模式埋下隱患。隨著政府補貼退坡、出行平臺自建車隊,其 2024 年交付量同比下滑 40%,高端產品哪吒 S、GT 又因品牌力不足難以打開市場 。更致命的是,在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期,公司研發投入嚴重不足,智能化賽道徹底失守 。
行業層面的沖擊同樣不可忽視。2024 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價格戰將單車毛利率壓至 20% 生死線,而哪吒汽車這類依賴資本輸血的二線品牌既無規模優勢,又缺少核心技術壁壘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對造車新勢力的態度從狂熱轉向審慎,累計融資 228 億元的哪吒汽車,在 E 輪 30 億元融資遲遲未到位后,徹底失去翻盤機會 。
而在這一灰暗時刻,市場卻流傳出 " 豐田汽車收購哪吒汽車 " 的傳聞,但該傳言未獲官方證實。雖然哪吒汽車在東南亞市場的基礎資產仍具潛在價值——其泰國工廠年產能達 2 萬臺,2024 年海外銷量近 3 萬輛 ,這對謀求新能源轉型的跨國車企或有一定吸引力。但哪吒汽車母公司股權已遭多輪凍結,即便存在收購可能,也需先解決復雜的債權債務關系。更何況,豐田集團當前戰略重心在于內部整合,其持有哪吒汽車核心技術的可能性較低,更現實的路徑或是分拆并購其海外資產。
哪吒汽車的案例為新勢力敲響三重警鐘。首先是造血能力的匱乏。其巨額的財務表現,暴露出單純依賴資本擴張的脆弱性 。其次是供應鏈管理的失控,134 家供應商債轉股協議未能挽救信任危機,反映出過度壓榨供應鏈的不可持續性 。最后是戰略定力的缺失,從低價路線轉向高端市場的搖擺,導致品牌認知混亂,錯失轉型窗口期。
當前新能源汽車行業已進入 " 七雄爭霸 " 的深度整合期。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 年 TOP10 車企市占率突破 85%,而威馬、高合等十余家新勢力相繼退出市場 。這場淘汰賽的終極考驗在于企業能否構建產品力、現金流、技術儲備的 " 鐵三角 ",生存法則正從 " 燒錢換規模 " 轉向 " 效率定生死 " 。
盡管合眾新能源尚未進入破產清算程序,但其重組的可能性正在縮小。法院信息顯示,公司已處于停產狀態,而潛在戰略投資者對估值的分歧難以彌合 。即便存活,重建經銷商體系與消費者信心仍需漫長周期。更為現實的選擇或許是資產分割——桐鄉、宜春的生產基地或成為傳統車企產能擴張的并購標的,三電技術專利可能被競拍 。
哪吒汽車的隕落,標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草莽生長走向成熟理性的轉折點。當補貼退潮、資本退燒,唯有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構建健康現金流、精準定位市場的企業,才能在 " 血海 " 中游向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