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于 2025 年 5 月 20 日至 21 日召開的谷歌全球開發者大會(Google I/O 2025)已進入倒計時。
為了即將舉行的全球開發者大會,谷歌這次也是準備了不少預熱好料,不僅提前宣布推出 Gemini 2.5 Pro Preview(I/O 版),更表示將會提前一周舉行一場特別直播節目,將重點介紹 Android 16 系統的新特性及生態系統最新進展。
沒錯,就是越來越少國人關注的原生安卓系統。
和每次更新后,小雷的同事們總會爭先恐后地水一篇文章的 iOS 相比,現在原生安卓更新的影響力,就像全紅嬋跳水一樣,入水見不到一滴水花,留下來的只有安靜現場的一絲尷尬。
當然了,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還是國產手機廠商們太 " 給力 " 了。
說句不好聽的,和蘋果那邊每次實打實拿一堆新功能的真更新不同,安卓在功能上的更新往往是追認廠商魔改的合法性,從好幾種魔改方案里選定一個作為標準,大多數時候,廠商們的更新都走在了谷歌前面。
要說新花樣的話,倒也不是沒有。
根據科技媒體 Android Authority 昨日發布的博文,谷歌正為安卓手機,移植來自平板的任務欄體驗,研發迷你任務欄(tiny taskbar),以此改善小屏幕上的多任務處理體驗。
真的假的,安卓手機也要有自己的任務欄了?
首先,給不大熟悉原生安卓的用戶科普一下。
早在 Android 12L 的時候,谷歌為了優化大屏設備體驗,針對平板和折疊屏推出了一個底部任務欄功能,讓用戶可以把常用應用固定在上面,還能選擇常駐或臨時顯示模式,到了需要的時候再叫出來。
(圖源:Google)
當然了,這個版本的底部任務欄還挺粗糙的。
即便如此,它也能夠實現 " 點擊就切 " 的后臺操作流程,通過類似 PC 的交互邏輯,讓用戶快速切換應用、實現分屏操作、簡化應用管理流程,甚至能為移動設備帶來更高效的生產力場景支持。
總而言之,對于經常需要工作,記筆記,畫個畫的用戶,這功能還是很香的。
于是谷歌一拍腦門決定:這個功能,手機也得有!
所以從去年開始,谷歌就著手把 " 任務欄 " 塞進手機里頭,除了針對較小的手機屏幕進行了縮小,還需要對原有導航條的位置進行適配,這才有了現在這款正在開發的 迷你任務欄。
從目前的演示視頻來看,迷你任務欄在安卓手機上的適配做得還算不錯。
用戶可以通過在導航欄上滑呼出迷你任務欄,最左側是應用托盤,中間則包含了手機底部的四個圖標(電話、短信、瀏覽器和相機),還能通過左滑快速找到被固定顯示的常用應用。
沒錯,就和折疊屏上現在非常常見的任務欄如出一轍。
不同的是,谷歌還為這個任務欄定制了一個獨特的 " 最近應用輪播 " 界面,有點像 PC 上的 Alt+Tab,或是蘋果 iPad 的臺前調度,點擊后會彈出一個輪播式界面,展示最近打開的 6 個應用,算是一個專門為手機設計的輕量級多任務組件。
看到這里,大伙是不是也有點興奮了,雖然咱們是不用原生安卓系統的,但要是谷歌這邊都把功能上線了,還愁國內手機廠商不適配嗎?
BUT,重點來了!
目前的迷你任務欄,依然有著海量 BUG,其中一個 BUG 就是 " 無法啟動輪播應用 "。
你沒有看錯,現在這個輪播式界面只是個展示圖,用戶點了對應的卡片以后并不會跳轉過去。
不僅如此,當用戶將主界面的應用數量設定為 5x5 的時候,由于主屏界面里根本沒有足夠的水平空間來同時容納五個應用,因此迷你任務欄會因空間不足被截斷,無法做到完整顯示。
換言之,這項功能目前也不過是個半成品罷了。
能否支持后臺程序,一度是劃分 " 智能手機 " 和 " 非智能手機 " 的界限。
在那個諾基亞主宰世界的年代,將 S40 手機和 S60 手機之間區分開的,除了 SIS/SISX 等專用應用安裝包格式,就是所謂的后臺機制了,哪怕 RAM 可能只有 20MB 上下,但是能在看電子書的同時保持 QQ 運行這一點,還是給當時年幼的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對了,當時的索尼愛立信手機,盡管只能使用 Java 應用,但卻支持后臺應用運行,也因此被我們戲稱為半智能手機。
進入 iOS 和安卓的時代后,后臺的切換方式就變得比較統一了。
兩者都是通過特定按鍵 / 手勢,進入一個卡片化的后臺界面,這些卡片的排列方式可能是簡單的橫向排列,部分定制系統(如 MIUI、ColorOS)則可能改為堆疊式或豎向列表,但是整體操作邏輯是高度趨同的。
這樣的體驗,在只需要操作一個應用時自然沒啥問題,但在涉及多任務的時候就會顯現出明顯的短板:需要切換到后臺界面的次數過多了。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是一個能夠常駐的后臺界面,或者說任務欄。
蘋果 iPad 上的臺前調度,就是這種思路的一種體現。
谷歌這邊也沒閑著,除了迷你任務欄外,他們還會在 Android 16 中升級分屏模式,全新的分屏模式將支持同時最多運行 3 款應用程序,其中,兩個應用程序共享 90% 的屏幕,第三個應用程序占據剩余的 10%,只需點擊應用程序窗口的任何位置即可快速將其放大。
他們的目標也很明確,在性能已經有些過剩的情況下,手機不應該再只是一個 " 打開一個應用干一件事 " 的娛樂通訊工具,而是要能讓你快速切換、多個應用同時掛起、像平板一樣處理事務的" 輕生產力工具 "。
要說爭議,當然是有的。
哪怕是現在這個時間點,依然有不少酷安網友在這項功能曝光的帖子下開戰,很多網友表示他們目前根本不需要這么 " 重度 " 的移動操作系統,比起本就不多的多任務操作,他們更擔心迷你任務欄的存在會 " 擠占屏幕空間 "。
在我看來," 擠占屏幕空間 " 并不是最大的問題。現在的手機廠商們,為了追求握持手感和屏幕尺寸,把主流手機的比例做得又長又窄,底部的冗余空間正好可以用來放置任務欄,也不會影響到視覺中心關注的顯示區域。
相反,谷歌自身和國內廠商們對導航條適配的擺爛,才是我對這項功能沒有信心的根本原因。時至今日,依然有國內 Top 5 廠商的旗艦手機無法實現沉浸式導航條,每次打開深色模式,屏幕底部都跟一條光劍似的,實在很難想象迷你任務欄出來后會是怎樣的觀感。
我認為,如果谷歌能夠設法解決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那么迷你任務欄絕對有望成為近年來安卓手機最大的一次多任務升級。
但想把安卓手機推向 " 輕生產力設備 " 方向?誰平時會在手機上做多任務操作?聊天 + 短信 + 復制密碼算不算生產力?
只能說谷歌,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