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聯想在 2024 年的 Tech World 大會上,提出屬于全新的 AI PC 概念后,一場屬于 PC 行業的 AI 革命已經悄然開始。站在一年后的今天回望當初,或許很難想象這么短的時間里,AI PC 就從簡單的 AI 功能集成,進化成能夠自主執行指令的 AI 助手,同時 AI 也從 PC 領域擴散開來,手機、可穿戴設備、智能眼鏡,AI 似乎已經 " 無處不在 "。
AI PC 不夠 AI?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AI 或許可以被稱為 PC 市場的 " 救世主 ",翻看往年的數據,不難發現 PC 的全球市場已經進入瓶頸期,在移動智能終端(手機、平板電腦)的影響下,PC 已經不再是每個人的 " 必需品 "。
而在 AI PC 的概念興起后,據 Canalys 的統計數據,僅聯想一家的 AI PC 出貨量季度環比激增 228%,顯示出用戶對 AI PC 的強勁需求。而在全球范圍內,2024 年的四個季度中 PC 市場也一直保持正增長的態勢,AI PC 也幾乎成為每個 PC 品牌的核心產品。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從用戶角度來看似乎并沒有本質上的提升?;蛘哒f,大多數的端側 AI 功能其實都可以被云端 AI 所替代,甚至在云端服務器的算力支持下能給出更好的體驗。
在我看來,AI PC 其實正處在一個微妙的平衡點,用戶對其好奇的同時也在疑惑是否真的有必要買一臺 "AI PC",多花的錢真的能夠帶來提升嗎?從個人用戶到企業用戶,這個問題其實一直都存在。想要打破這個局面,讓 AI PC 真正展現它的革命性,尚且還需要一個突破點,那么這個突破點在哪里呢?
聯想給出的答案是 " 超級智能體 ",此前聯想推出的智能體小天,就已經初步具備執行和理解多種問題的能力,并且支持個人知識庫的搭建和檢索,與傳統意義上的 AI 模型有了明顯區別。
此外,為了打破用戶對 AI PC 價值的疑慮,聯想也在探索硬件形態的革新。在過往的 Tech World 等大會上,聯想曾展示過一些突破傳統筆記本形態的概念產品,如卷軸屏、透明屏等不同形態的筆記本電腦,這些概念探索,或許正是為未來‘超級智能體’尋找更合適的物理載體,讓 AI 體驗不僅僅局限于現有 PC 形態。
讓 PC 完成 " 超進化 "
在 2025 Tech World 大會上,聯想正式公布超級智能體戰略,并發布 " 天禧 " 個人超級智能體,宣告 AI PC 正式進入下一個階段。
進一步地說,超級智能體的三大核心功能決定了其與初代 AI PC 的不同。首先是感知與交互,超級智能體可以通過多模態感知實時捕捉環境信息和用戶狀態,包括文本、圖像、語音、手勢、眼動、面部表情等,以上數據被匯總解讀后,可以對用戶的意圖做出精準解讀和反饋。
在 AI 時代,人類與 PC 的交互也將擁有更多方式,也將不再拘泥于鼠標和鍵盤,比如聯想曾經發布過一款旋轉屏設計的產品 ThinkBook Auto Twist AI PC,基于內置的 AI 系統可以自動跟蹤用戶位置。未來在與超級智能體結合后,用戶需要接觸電腦就可以通過語音、手勢完成各種操作,而且屏幕將時刻處于與你對齊。
其次是認知與決策,利用跨端協同能力,超級智能體可以調用不同設備、系統的本地知識庫和功能,準確理解用戶的意圖并執行。最后則是自主進化,結合實時學習能力以及與用戶交流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可以根據需要拆解復雜任務,并自主規劃和執行,同時具備自我學習進化的能力。
最開始,或許你還需要詳細的說明需求,AI 才能準確理解并執行,有時候還會誤解你的部分需求,以至于需要二次修改。而當你用了一段時間后,超級智能體已經記錄了足夠多的用戶習慣,并且構建了一套專屬數據庫,此時你會發現只需要一句話,就能讓 AI 執行整個工作流程。
在我看來,超級智能體之于 PC 的意義,就像人類首次學會使用火焰和工具,不僅僅是效率的巨大提升,同時也標志著一個全新時代的開端,超級智能體將賦予 PC 理解、預測乃至協同創造的能力,并徹底重塑我們與數字世界的交互方式和生產力邊界。
既然 AI 時代的核心是 PC,那么是否意味著只有在 PC 上我們才能得到最好的 AI 體驗?如此一來是否又限制了 AI 生態的發展與普及呢?我想這兩個問題或許可以用同一個答案回答——混合式 AI。
如何讓 AI 體驗 " 始終如一 "?
回顧聯想的 AI 生態建設,其實不難發現其一直在強調生態系統的布局,聯想希望讓用戶可以在任意時刻、任意地點都獲得一致的 AI 體驗,那么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 AI 體驗不平衡的核心問題——算力。所以,此次大會上聯想進一步推動 " 混合式 AI" 戰略的落地,通過跨端協同、異構算力等技術實現 AI 體驗的 " 始終如一 "。
作為一家科技企業,聯想所擁有的豐富的產品就使其在 AI 生態構建中具有天然的優勢,從 PC 到平板電腦,從手機到可穿戴設備,完善的產品線使得聯想的超級智能體天生擁有更廣泛的覆蓋場景和優勢。
不過,想要將超級智能體部署到手機等小型便攜設備上并不容易,即使可以借用云端算力,在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前提下,智能終端也需要強大的端側算力對敏感數據進行預處理,我想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隱私被保存在云端服務器上吧?
所以,聯想也將跨端協同和異構算力視為 AI 生態未來的核心,其中跨端協同是異構算力實現的基礎。什么是異構算力?簡單來說,就是一臺設備的算力來源并不僅限于自身,而是可以調用云端、邊緣以及其他計算設備的算力來完成任務。
同時,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在運行 AI 時卻又經常面臨算力不足的困境,特別是在高負載 AI 計算下,手機會很快進入降頻狀態,不僅影響正常使用,續航也會明顯降低,這樣的 AI 體驗顯然不是用戶想要的。
此時我們就可以引入異構算力方案,通過跨端協同讓手機 " 借用 "PC 的 AI 算力,將高負載任務交給放在家里的 PC 來完成,手機本地只運行輕負荷的 AI 服務,然后再通過超級智能體進行歸納統籌,實現多端的 AI 性能一致。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甚至可以讓 AI 眼鏡、智能手表甚至智能耳機都具備完備的 AI 能力,這些設備同樣可以利用網絡 " 借用 " 端側算力,解決使用小型智能設備時必須通過云端服務器的難點,進一步確保用戶的隱私安全。
同時也意味著用戶可以時刻調用同一個超級智能體來完成任務,當你新購入一臺平板電腦時,你不需要重新訓練一個 AI,只需要將其與 AI PC 互聯,就可以獲得 PC 端的超級智能體支持,你的新設備會像瞬間找回了 " 丟失的記憶 " 一樣,成為你的老伙計。
可以說,基于跨端協同功能,PC 將擁有與各類智能終端交互的能力,使其在超級智能體時代不再是孤立的個人計算設備,而是將作為核心中樞,統領手機、平板、眼鏡等眾多智能終端協同工作,為用戶提供 " 始終如一 " 的 AI 體驗。
在看完聯想關于超級智能體的演講后,其實挺好奇如果是我會培養出一個怎樣的 AI 助手?或許它會像我一樣對 PC、數碼等產品時刻充滿好奇與求知吧,就是希望不要像我一樣喜歡摸魚。
AI PC 就是未來
最后,讓我們回到前面提出過的問題:AI PC 值得嗎?我想能夠讀到這里的朋友,應該都有了自己的答案。或許,AI PC 并不是一個 " 可選項 ",而是 " 必選項 ",如果你想更輕松的享受生活、完成工作,那么 AI PC 將成為最好的助力。
而且現階段大部分 PC 都在向 AI 靠攏,未來的 PC 也將標配 AI 功能,屆時 PC 直接的差異化將不再僅僅是硬件配置,更體現在 AI 能力的強弱,以及 AI 生態的完善度。作為先行一步的聯想,顯然將會擁有更多的優勢,也將使其成為未來 AI 生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
在我看來,不管是從個人角度還是從企業角度,在 AI PC 上的投入都具有高回報性,畢竟 PC 的本質還是個生產力工具,是必需品,當 AI PC 必然成為未來主流時,越早擁抱變化就越有優勢。事實上,聯想在大會中也發布了全球首個面向企業的超級智能體 " 樂享 ",助力企業更輕松完成 AI 轉型,激活企業的新質生產力。
天禧 + 樂享形成的 AI 生態鏈,也將讓聯想成為連接個人與企業,乃至城市的智能樞紐。可以預見,隨著 AI 算法的進化和算力資源的提升,超級智能體也將不斷自我迭代,朝著更加智能和自主的方向發展。同時,聯想也將基于超級智能體的多模態交互,持續創新硬件形態,我們或許可以期待更具有想象力的產品出現在眼前。
雖然距離完全的通用人工智能(AGI)還有一段路要走,但眼下的超級智能體 + 新形態 PC 已經為邁向這個終極目標奠定了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