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萬點研究,作者 | 秦楠,編輯 | 漁夫
在智能清潔設備領域," 掃地茅 " 石頭科技(Roborock)曾憑借其掃地機器人業務占據顯著市場優勢,市值一度突破千億元人民幣。
然而,在智能清潔行業由增量擴張向存量競爭轉變的關鍵階段,石頭科技在探索第二增長曲線的過程中,陷入了 " 業務擴張 - 財務失血 - 戰略收縮 " 的循環。
近期,多位自稱內部員工在社交平臺披露,石頭科技南京產品項目組人員已從 12 人裁減至 4 人;供應鏈團隊規模從 40 余人縮減至約 10 人。
值得注意的是,石頭科技于 6 月 6 日剛發布公告,宣布計劃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該公司表示,此次 IPO 所募資金將用于國際化拓展、產品組合擴充以及補充營運資金。
資本市場的積極動作與第二曲線拓展失利后的大規模裁員,形成了鮮明對比。
面臨增收不增利的經營困境
在智能清潔賽道競爭日趨白熱化的背景下,石頭科技正經歷創新型企業常見的增長悖論。
當企業尋求跨越第二增長曲線時,必須平衡維持核心業務競爭優勢與為新興業務投入資源之間的張力。石頭科技過去兩年的戰略選擇,清晰地凸顯了這種矛盾。
過去兩年間,石頭科技采取了激進的橫向擴張戰略,致力于拓展業務版圖,試圖構建覆蓋全場景的清潔生態系統。
財務數據顯示,2024 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119.45 億元,同比增長 38.03%。然而,亮眼的營收增長背后隱藏著隱憂:凈利潤為 19.77 億元,同比下降 3.64%,呈現出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從業務構成看,掃地機器人作為核心業務,2024 年營收達 108.48 億元,同比增長 34.17%,表明該品類仍存在一定市場增長空間。但需關注的是,其毛利率為 52.07%,同比下降 2.87 個百分點。
此外,行業技術正朝仿生機械臂、AI 交互等方向升級迭代。例如,追覓科技推出的仿生多關節機械手,科沃斯迭代的 AI 視覺導航與全能基站,均對石頭科技的技術領先地位形成強有力的沖擊。
再看其橫向拓展的洗地機、洗烘一體機等業務。
2024 年,歸類為 " 其他智能電器產品 "(主要包括洗衣機和洗地機)的營業收入為 10.70 億元,同比增長 93.13%,增速可觀。其中,洗烘一體機業務表現突出,公司累計投入超 1.7 億元研發費用,推出 H1 系列、Z1 系列等全品類產品,意圖在傳統家電巨頭主導的市場中開辟新賽道。然而,該業務毛利率僅為 33%,遠低于掃地機器人業務 52.07% 的毛利率。
為推廣新品類,公司銷售費用急劇攀升,2024 年達 29.67 億元,同比激增 73.23%,遠超營收增速。其中,廣告及市場推廣費用高達 19.24 億元,占比超過六成,呈現出明顯的 " 營銷驅動增長 " 模式。
這種對營銷投入的高度依賴,雖能在短期內提振銷量,卻難以建立穩定高效的盈利模式。技術轉化效率低下,新業務與成熟的掃地機器人業務之間缺乏有效協同效應,未能提升整體利潤水平。
在過往兩年的激進擴張戰略下,石頭科技陷入了業務規模增長但盈利能力下滑的困境,其 " 增收不增利 " 的現狀,正是當前轉型壓力的直接體現。
第二增長曲線戰略受挫
在智能清潔行業的發展歷程中,石頭科技曾依托掃地機器人業務迅速崛起,躋身行業前列。然而,當其試圖將洗地機、洗烘一體機等新業務打造為第二增長曲線時,卻遭遇了復雜的戰略挑戰。
盡管洗衣機業務在營收上取得了一定增長,但該市場格局高度成熟,由海爾、美的等傳統家電巨頭主導。其在技術門檻、工程邏輯、用戶需求及渠道布局等方面,與石頭科技核心的掃地機器人業務存在顯著差異。石頭科技以線上電商直銷為主的掃地機器人業務模式,難以直接復制到高度依賴線下 KA 渠道、體驗店及完善售后交付體系的洗衣機業務中。這種業務模式的不適配導致資源分散、運營效率低下,不僅未能有效提升市場份額,反而加劇了公司的財務壓力。
盡管公司提供了 N+2 的離職補償方案,此舉措仍引發行業震動。該事業部從成立到大規模裁員僅歷時一年多,如此短期內的人員劇變,凸顯了石頭科技戰略調整的緊迫性,清晰地表明了其聚焦核心業務的決心。
回顧 2020 年其登陸 A 股科創板的歷程,石頭科技曾憑借強勁業績推動股價顯著上漲,市值長期位居國內掃地機器人行業前列。但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其在 A 股的增長空間受限。而廣闊的海外市場前景及拓展需求亟需大量資金支持,港股上市成為其突破發展瓶頸、實施全球化戰略的關鍵步驟。
通過港股募資,石頭科技將獲得充足資金加大海外市場投入,優化渠道布局,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從而鞏固其在全球掃地機器人市場的領先地位。
當前的裁員舉措與港股上市計劃,標志著石頭科技的戰略重心全面回歸至掃地機器人核心業務。未來,如何有效利用港股募集資金,在穩固核心業務的同時探索可持續的新增長點,將成為其突破發展瓶頸的核心議題。
創始人昌敬面臨 " 創新者窘境 "
回顧石頭科技與其創始人昌敬的發展歷程,堪稱技術驅動型企業應對 " 創新者窘境 " 的典型案例,深刻揭示了企業在探索第二曲線時面臨的認知挑戰與資源錯配難題。
昌敬曾于 28 歲時以 1200 萬美元將其創立的魔圖精靈出售予百度,完成初步資本積累;2014 年創立石頭科技,憑借對掃地機器人賽道的精準切入,以及 " 技術迭代 + 高性價比 " 的組合策略,成功在智能家居市場確立地位。
2020 年登陸科創板后,公司市值一度突破千億,獲稱 " 掃地茅 "。這段年少成名的成功經歷,塑造了昌敬 " 技術驅動 + 資本杠桿 " 的發展模式,但也為其后的跨界擴張埋下了路徑依賴的隱患。當石頭科技在掃地機器人領域穩固地位后,昌敬于 2021 年進入競爭激烈的新能源汽車領域,創立極石汽車。然而,此時市場環境已發生根本性轉變——新能源汽車行業已從增量市場的快速擴張期,步入存量市場的貼身肉搏階段。
極石汽車定位高端新能源 SUV,推出售價 39.99 萬元的極石 01,試圖以全地形越野與家庭場景融合的差異化策略破局。但現實情況顯示,其在技術上高度依賴外部供應商,導致其增程式解決方案與智能駕駛系統缺乏核心競爭優勢;在市場層面,品牌認知度不足制約了其建立有效的品牌溢價能力。2023-2024 年,極石汽車累計銷量不足 7000 輛,與頭部品牌差距顯著,2024 年更陷入超 10 億元的巨額虧損,一度依賴昌敬減持石頭科技股份獲得的 8.88 億元資金維持運營。
而石頭科技自身的業務擴張同樣困難重重。更關鍵的是,昌敬在石頭科技與極石汽車間的雙線投入,導致資源嚴重錯配:石頭科技為維持市場份額持續加大投入,但新品類技術轉化效率低下;極石汽車的 " 輕資產 " 模式雖降低了初期投入門檻,卻難以形成差異化競爭力。這種顧此失彼的局面,使得石頭科技在掃地機器人市場的優勢逐漸受到侵蝕,極石汽車也始終未能躋身行業主流。
2025 年,石頭科技果斷啟動港股上市計劃,同時實施大規模裁員,關閉洗烘一體機等虧損業務線,全面收縮戰線。這一系列舉措,標志著其在經歷跨界擴張的挫折后,戰略重心回歸至掃地機器人這一核心業務。其 5 億美元的募資計劃明確指向海外市場拓展與掃地機器人技術升級,顯然是對過往激進戰略的修正,旨在重新聚焦核心競爭力。
表面上看,這是一次戰略聚焦,但從 " 創新者窘境 " 的視角分析,這實則是企業在第二曲線發展受阻、資源過度分散時的理性選擇。當跨界進入新能源汽車和拓展智能家電新品類未能實現預期盈利,為保障企業生存與發展,回歸主業成為維持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企業成功跨越第二曲線的關鍵,不在于簡單復制過往的成功經驗,而在于深刻洞察市場環境的演變,將第一曲線積累的技術優勢與第二曲線的具體場景需求深度融合,在短期財務表現與長期創新能力之間尋求動態平衡。 ] {.mark}
對石頭科技而言,此次戰略收縮并非終點。其真正的突圍之道,在于實現認知升級與資源重構的雙重突破, [ 方能在 " 剩者為王 " 的存量競爭時代, ] {.mark} 完成從 " 掃地機器人領導者 " 向 " 全球智能生活解決方案提供商 " 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