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發現肺磨玻璃結節,是否只能被動隨訪或承受開胸手術?上海市東方醫院微創介入中心通過大量成功案例給出答案——通過一根僅 1.3 毫米的微波針,在 CT 導航下精準消融高危結節,半小時內就能讓困擾患者二十年的煩惱 " 針到病除 "。
20 年前的一次體檢中,王女士發現自己右肺上有個磨玻璃結節。因曾經歷腫瘤手術,她對二次開刀充滿抗拒,選擇了年度隨訪。近期常規體檢發現,肺部結節不僅增大且密度增加,還出現纖維化。
多年的隨訪對王女士的身體和精神來說,無疑是一場持久戰。面對必須干預的病情與手術恐懼的雙重壓力,王女士輾轉找到上海市東方醫院微創介入中心。
磨玻璃結節在 CT 影像上表現為模糊的云霧狀影,常與早期肺癌相關,但大多進展緩慢。對于恐懼手術、肺功能無法耐受手術、結節位置特殊或存在多發結節的患者來說,外科手術并非唯一或最優選項。
了解了王女士過往病史和擔憂,綜合考慮后微創介入中心翟博教授團隊向王女士建議:可以嘗試 CT 引導下肺病損微波消融術。
術中,翟博和崔丹醫生借助 CT 影像三維定位系統清晰地了解結節的位置、大小、形狀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在這幅精確的 " 導航地圖 " 的指引下、結合個人豐富經驗,將直徑僅 1.3 毫米的消融針經皮穿刺至肺結節核心,在保留安全邊界的情況下,通過微波產生的熱效應將結節徹底燒灼和消融。
整個治療過程僅用 30 分鐘左右,術中王女士意識清醒,沒有出現任何并發癥。術后病理證實為原位腺癌,一周復查顯示結節完全消融。
微波消融何以實現 " 針到病除 "?翟博解釋,該技術通過微波電極產生高溫,直接摧毀病灶細胞,同時最大限度保護健康肺組織。相較于傳統手術,其優勢顯著:皮膚僅留針眼大小創口,對肺功能影響輕微,住院時間縮短至 1 天至 2 天,且可重復治療。
針對磨玻璃結節活檢難題,團隊多年前就率先采用 " 消融后同步活檢 " 模式:先凝固病灶減少出血,再取樣檢測,最后完成消融。這種 " 診療一體化 " 操作,將穿刺成功率提升 30% 以上,并避免傳統活檢的 " 假陰性 " 風險。
翟博提醒,直徑大于 8 毫米、形態規則、實性成分低于 25% 的磨玻璃結節首選消融;同時適用于多發性結節、肺功能不耐受手術者及術后復發人群。對于位置特殊的多發結節,還可采用 " 雜交手術 " ——外科切除聯合消融,一次性處理多處病灶。
微波消融后是一個免疫清除和瘢痕形成的過程,個體差異較大。患者需在術后第 3、9、12 個月進行影像學(CT)復查評估療效,1 年后每年隨訪一次。年輕患者隨訪 2 年后可適當延長間隔。對于多發結節患者,隨訪時還需關注其他結節的變化。
目前,微波消融治療費用已納入醫保范圍,患者自付部分相對可控。該技術為肺部磨玻璃結節患者,特別是那些對傳統手術存在顧慮或身體條件受限的患者,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的 " 超微創 " 治療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