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ZAKER 合作
      鈦媒體 19分鐘前

      從黃奇帆演講看未來 10 年企業戰略的新支點

      文 | 沈素明

      7 月 9 日,黃奇帆在第十屆中國價值金融論壇上,講了一整場關于 " 新質生產力 " 與 " 生產性服務業 " 的演講,全文兩萬字,信息量很大,判斷很清晰,幾乎是一份面向未來 10 年的國家級發展規劃藍本。

      我看完之后的第一反應不是激動,或者趕快跟風,而是安靜。因為這場演講不是喊口號,而是明確指出:未來 10 年,中國經濟真正的戰略抓手,是在那些能把制造 " 服務化 "、能支撐產業縱深進化的服務型能力上。

      我想籍此寫點更具體的東西——從這場講話出發,一個真正有判斷力的企業家、董事會成員、高管團隊,應該在自己的企業戰略與業務地圖上,做出什么樣的坐標修正?

      如果說過去 10 年,中國企業戰略的關鍵詞是 " 跟跑、擴張、投放、鏈條 ",那么接下來的 10 年,可能會逐漸被 " 嵌入、融合、定制、平臺 " 這些詞匯所取代。黃奇帆講的是政策與國家意志,我要補上的,是企業主該怎么具體落位的問題。

      演講全文自己去搜,這里就不復述,我們直接進入主題:

      一、制造業的角色重構:從 " 交付產品 " 到 " 嵌入客戶 "

      在黃奇帆的講話中," 生產性服務業 " 被多次強調。很多人一聽 " 服務業 ",腦子就自動跳到餐飲、物流、客服、教育這些傳統概念里去了,以為這又是老調重彈的 " 第三產業發展 "。其實完全不是。

      所謂 " 生產性服務業 ",根本不是讓制造企業去做服務,而是讓制造像服務一樣運作。它的本質,是讓制造從 " 一次性交付 " 走向 " 持續性嵌入 ",從 " 產品為主 " 轉向 " 解決方案為主 ",從 " 單點供貨 " 轉向 " 全過程協同 "。

      簡單說,不是客戶來下單、你把貨發出去,而是客戶的需求鏈條中,本就有你這家企業的一部分流程嵌在里面。你不是對外提供產品,而是對內嵌入客戶的流程,成為客戶的能力延伸。這才是 " 服務化 " 的真正方向。

      我在制造業咨詢的實戰中,已經親眼看到這種趨勢:有些領先的裝備制造商,早已不再把 " 交付機器 " 當成戰略目標,而是直接進入客戶的全生命周期——幫客戶設計生產線,參與工藝制定,提供云端支持系統,甚至用訂閱制收取費用。他們不再賺 " 買賣的錢 ",而是賺 " 關系的錢 "" 效率的錢 "" 專屬的錢 "。

      企業變得像 " 模塊 ",客戶的需求才是 " 產品 "。

      這類模式表面看是服務,其實比傳統制造業更 " 硬核 ",它要求的不是輕松打包一套交付,而是組織自身的柔性重構、能力可拆卸、交付端口可適配,以及最關鍵的一點:思維方式的徹底切換。

      如果過去是 " 我的產能在哪里,我的客戶就在哪里 ",那么現在則是 " 客戶的流程在哪里,我的價值就在哪里 "。

      這不是一個部門的事情,也不是一個營銷打法的升級,而是整個企業價值邏輯的逆轉。

      二、產業鏈的主角位移:平臺型組織的戰略使命

      黃奇帆反復強調:未來經濟的主線,是 " 制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 "。但這里的 " 融合 ",不是制造 + 服務這么簡單的加法,而是一種主角更替。過去的主角是鏈條上的制造節點,未來的主角,是能把這些節點組織起來的平臺型組織。

      在我過往接觸的企業中,最明顯的標志是:誰擁有行業數據,誰就具備整合能力;誰能在多方需求中抽象出共性能力,誰就擁有未來的主動權。

      平臺化,不是把 App 做出來就叫平臺,也不是把經銷商叫合作伙伴就是平臺。真正的平臺戰略,是能力平臺化、交付平臺化、資源平臺化——說到底,是 " 你能否讓別人圍著你轉 " 的問題。

      我見過一家非常有遠見的工業品企業,他們本來只是一個中游制造商,靠給終端廠商供貨維持利潤。但他們突然意識到,如果只是等訂單來做,永遠都在價格邊緣掙扎。他們于是轉向了一個新方向:用自己過去 10 年積累的客戶使用數據,開始做 " 工藝推薦算法 ",搭建了一個幫助客戶選型、搭配、預測維保周期的平臺工具——這東西表面上看不掙錢,但所有用這個工具的客戶,最后都不得不回頭找他們下單。

      這不是 " 服務化 ",也不是 " 轉型 ",這是把自己變成了一塊產業鏈上的 " 橋梁地帶 ",從單點制造者,變成了供需之間、上下游之間的價值協調器。

      而這種能力,不靠外包來的咨詢,不靠拍腦袋規劃,而是來自對自己產業鏈的深度理解,以及敢于從 " 點狀產能 " 跳出來,組織資源形成面、構建一個穩定鏈接網的魄力。

      我常說,中國企業有兩個非常大的戰略誤區:一個是盲目向上游走,以為掌握原材料就掌握了核心;一個是盲目下沉,以為貼近消費者就能贏得未來。但其實,無論上下,都是 " 節點思維 "。

      真正的戰略主角,是站在鏈條中部,卻能調動兩端資源、優化配置效率的那類企業。

      平臺型組織,不是壟斷者的專屬,而是所有具備 " 中樞能力 " 的企業該追求的新角色。

      三、定制化的邏輯突圍:從規模紅利到需求精度

      如果我們沿著黃奇帆 " 生產性服務業 " 的思路繼續往下挖,會發現一個核心詞開始變得越來越沉重——定制化。

      這是對企業戰略認知的真正挑戰。

      傳統制造企業的成功模式,是靠 " 規模 + 成本 " 來堆優勢,做大產能、打通渠道、壓低邊際成本,再通過促銷、廣告和銷售隊伍把產品投放出去。這一套邏輯沒錯,但放在今天,已經越來越接不住時代的需求。

      黃奇帆所說的 " 生產性服務業 ",表面上像是在鼓勵企業轉向服務,其實是在說一個更深的判斷:

      注意,這里的 " 理解 ",不是做用戶調研、發個問卷、搞個客服系統,而是從研發、設計、采購、制造、交付、售后,每一個環節都圍繞某一類客戶的精度需求展開,而不是靠通吃市場的爆款來走量。

      我曾經參與一個高端裝備企業的戰略梳理,他們的客戶都是細分行業里的 Top3 級別,對設備的要求精度極高。過去企業靠研發積累和銷售網點吃飯,但那年換了 CTO 之后,他們提出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

      他們接下來做了一件事:把設備使用后的運營數據回收回來,建立數據庫,然后每半年組織客戶共創會,把不同行業的使用痛點、改進意見、工況變化,作為下一輪研發的輸入。這種方式,既鎖定了客戶,也反過來推動了自身能力的持續迭代。

      從制造產品到服務問題,從提供東西到提供洞察和方案,這中間的認知跨度,不是口號能解決的,是整個業務邏輯的重塑。

      而這背后,最深的戰略支點,是一句樸素但強大的話:

      一個對象,你提供一個標準品就夠了;但一個系統,你需要理解變量、適應變化、打磨接口、不斷適配。這就是 " 定制化 " 的真正含義。

      不是 " 我要做私人訂制 ",而是你是否建立起一整套圍繞特定客戶族群需求變化的應對機制,并且持續優化它。

      在這個意義上," 生產性服務業 " 的靈魂,是 " 理解性制造 " ——聽懂、接住、反饋、重塑。這不是技術活,是戰略活。

      四、從產業配角到價值主角:中國企業的新位勢

      過去幾十年,中國企業更多是在全球產業鏈中 " 找位置 "。承接訂單、代工制造、性價比突圍,這是第一階段的生存智慧;再往后,靠技術升級、品牌建設、資本杠桿,試圖 " 上臺階 ",這是第二階段的擴張努力。

      但現在,如果我們順著黃奇帆對 " 生產性服務業 " 的描述,真的認真看進去,會發現第三階段已經浮現了:中國企業正在從 " 配角 ",試圖成為全球產業價值創造的 " 主角 "。

      所謂 " 主角 ",不是你賣得多、產能大,而是你站在客戶價值鏈條的決策源頭,影響其技術架構、運營模型、甚至商業模式。

      你不再是某項生產流程的一環,而是幫助對方重構那條流程的人

      這就是生產性服務業的意義所在。

      你做工業軟件——它決定對方的制造流程是否精細可控;

      你做工業設計——它決定對方產品是否被高端市場認可;

      你做數字建模與仿真服務——它決定對方試錯周期能否壓縮、成本能否降低;

      你做供應鏈平臺——它決定對方的資源配置是否高效、是否具備跨周期的調節能力。

      這些服務,聽起來都是 " 軟 " 的,甚至過去被當作 " 邊緣環節 " 來看。但今天,它們正在變成整個產業鏈中最有議價權的節點。

      因為它們不是服務,而是控制點。

      如果說以前是 " 干活的人 " 沒地位," 設計流程的人 " 才有權力,那么現在是:中國企業終于要開始設計流程了。

      這在黃奇帆演講中并沒有明確講透,但他的那些表述—— " 從制造鏈條向制造生態躍遷 "" 制造業服務化是高端制造的重要方向 " ——已經在提示企業家們:

      這件事的難度不小。它不僅要求你技術上更強、服務能力更高,更要求你對行業趨勢、客戶行為、資源配置等方面有遠超一般企業的判斷力。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正是戰略的興奮點所在。

      中國企業不是沒有機會,而是終于擁有了有意義的選擇權。

      不只是在哪兒干活、給誰供貨,而是決定整個產業鏈該如何運作、誰來掌控節奏。

      過去叫 " 做行業里的一個角色 ",未來叫 " 成為那個制定玩法的人 "。

      五、平臺型能力的養成:從鏈條到生態的進化

      所謂平臺,不是搭個 App 開個口子,而是你成為別人必須連接的節點。不只是對接客戶,而是聚合資源、引導流向、塑造規則。

      黃奇帆在演講中提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不是為了服務 " 一個企業 ",而是要讓這類服務 " 嵌入一整個產業生態 ",成為提升全鏈條效率和附加值的 " 系統集成者 "。

      這句話,我讀出了兩個關鍵詞:" 嵌入 "" 主導 "。

      " 嵌入 " 是策略,是戰術層面的精耕細作——你要懂行業,懂客戶,懂流程,能深入地、定制化地貼進去,把你的服務變成對方不可分割的能力模塊。

      " 主導 " 則是愿景,是戰略層面的站位——你提供的,不是單點支援,而是一種產業通用能力;不是配合別人玩游戲,而是讓別人在你的規制下玩。

      舉個現實中的例子:

      中控技術做的是自動化控制系統,看似只是工廠里的設備調節,但當它掌握了底層算法、能打通不同工業軟件協議、能適配上百種行業接口時,它就不再是個設備商,而變成了制造業數智化的樞紐節點。

      再比如航天云網、徐工漢云這類工業互聯網平臺,一開始只是連接設備、采集數據,但當數據沉淀形成行業模型,當模型反哺客戶研發、采購、運維決策,它就開始擁有了 " 抽成式 " 的戰略位置。

      這不是你賣出去多少套系統的邏輯,而是:

      這就是平臺型能力的意義。

      不是你說你是平臺就真是平臺,而是別人用了你之后效率變高了、判斷變準了、試錯變少了、成本更低了、未來的路徑更清晰了

      注意," 平臺型能力 " 不是互聯網企業的專屬,不是技術產品的特權,它是一種產業組織能力。

      你可能是做模具的,只要你能連接設計、制造、測試、維修全周期的客戶需求,并能不斷優化路徑與反饋機制,你就是個平臺;

      你可能是做物流的,只要你能掌握跨區域、多環節、多角色間的協同機制,你也是平臺;

      你可能是個中小研發機構,只要你有一套被行業普遍認可的技術標準、服務協議、測試流程,你一樣能成為平臺的 " 標準制定者 "。

      平臺不只是技術能力,不只是規模優勢,平臺,是你對整個行業節奏的掌控能力。

      這也意味著,企業要真正戰略升級,不是做大業務線,而是做厚 " 接口力 "。

      能被嵌入,也能嵌別人;能接上客戶的痛點,也能引導供應商的節奏;能收集信息,也能給出方案。

      一家公司,當它的客戶離不開它、競爭對手繞不開它、產業鏈等著它 " 出動作 " 時,它就不只是公司了,而是生態的一部分,是賦能者,也是掌舵人。

      這,正是未來 10 年,中國企業真正可以切入全球核心價值區的戰略新支點。

      六、企業戰略的再定位:從制造思維到服務心智

      很多企業家聽到 " 生產性服務業 ",第一反應是——那是政府鼓勵的方向,不太關我事。我是做制造的,我有廠房、有設備、有訂單,我管好這套東西,不就行了?

      但問題正出在這里:你以為你在做制造,實際上你只是站在制造業的起點。

      什么叫制造業的起點?就是做出來的東西還沒真正產生價值。價值,是在交付之后才開始累積的——產品怎么被使用,使用中出沒出問題,客戶有沒有用好,有沒有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善體驗,這才是價值真正的展開過程。

      如果企業戰略只停留在 " 把東西做出來 ",那你永遠只能是別人戰略的一部分。你靠規模、靠成本、靠交期,遲早有一天被下一輪效率更高的對手替代。

      而 " 服務心智 ",是一種從結果倒推的戰略觀:我不只是做個產品,而是交付一個結果,甚至是交付一個目標的達成方式。

      這在制造業里并不稀奇,反而越來越普遍。

      比如,很多機械設備企業,不再賣機器,而是按 " 噸位處理量 " 收費,客戶不關心機器多重、多大、參數多少,只關心:你這玩意兒能不能把我的問題解決掉。

      比如,很多高端模具公司,簽的不是一單模具合同,而是一整年的 " 聯合開發計劃 ",客戶提需求,它來出方案,從樣品到生產,全程跟進,目的就是——你只要說你要做什么,我來幫你完成。

      這時候,產品只是介質,能力才是關鍵。

      而企業要從制造走向 " 服務化制造 ",戰略就要做出三件事的改變:

      第一,從 " 效率邏輯 " 轉向 " 價值邏輯 "。不是我能做多快多好,而是我能幫客戶實現什么。我存在的意義,是我讓誰更強了。

      第二,從 " 控產 " 轉向 " 控效 "。不是我控制了多少生產流程,而是我能控制最終的服務質量與交付成效。我不僅要對生產負責,還要對結果負責。

      第三,從 " 賣產品 " 轉向 " 構方案 "。不是來一個客戶賣一單貨,而是你形成一整套 " 標準化 + 定制化 " 的解決邏輯,你對行業有深度認知,你能教客戶怎么成功。

      這時候,企業不只是 " 做制造的 ",而是一個面向客戶價值的過程主導者,是一個組織服務流、價值流、信息流的核心節點。

      這正是黃奇帆演講中所強調的 " 服務制造化 " 的內在含義:不是 " 制造 + 服務 ",也不是 " 服務替代制造 ",而是制造本身的邏輯重構——

      誰率先完成這種心智的切換,誰就率先擁有了下一個周期的戰略主動權。

      七、董事會該問什么:重新校準你的五個戰略坐標

      我做了多年戰略顧問,也在企業內部擔任過高層崗位。一個真切的體會是:企業的方向感,不在戰略部,也不在總經理辦公室,而在董事會。

      黃奇帆的演講,是一張宏觀地圖。而地圖好不好用,取決于拿地圖的人是誰、要去哪里。一個沒有問題意識的董事會,即使面前擺著金礦,也可能選錯挖掘方式。

      如果說過去十年董事會要問的是:" 我們有沒有足夠的市場空間?"、" 能不能快速擴產降本?"、" 能不能做大平臺、圈住上下游?" ——

      那么,接下來十年,董事會更該問的,是這五個戰略坐標是否已經更新:

      別自欺欺人地說 " 我們也提供服務 "。真正的服務型升級,是你是否能用客戶的結果倒推產品邏輯,而不是把服務當售后打包附贈。你的研發、制造、交付,是不是都圍繞 " 客戶目標 " 而設?如果不能從客戶成功中賺錢,你還只是過去那個自己感動自己的制造企業。

      1. 我們的關鍵能力,是不是在制造,而不是在產業控制點?

      未來的戰略高地,不是產能最大、效率最高,而是誰掌握了客戶的控制點。這個控制點,可能是工業軟件,可能是運行數據,可能是整合上下游的能力。你還在講 " 工藝優勢 "" 加工精度 ",人家已經在運營客戶的流程了。

      2. 我們的商業模式,是否能形成 " 平臺型滲透 "?

      很多企業號稱有平臺,其實只是多個產品的堆砌。真正的平臺,是你是否能建立一個以你為核心的業務生態,讓上下游因為離不開你而與你綁定。這背后,不是 " 體量 " 決定一切,而是你是否建立了不可替代的價值聯結機制。

      3. 我們的人才體系,是不是已經面向服務化、融合化轉型?

      別再用 " 銷售 + 研發 + 生產 " 這三板斧去評估人力資源了。未來企業要構建的,是跨界人才、客戶經理、行業專家、產品架構師這些全新的角色。如果你的人才配置還看不懂服務型組織的含義,那你的組織已經在落后。

      4. 我們的戰略思維,是不是仍然停留在 " 企業為主 " 的閉環世界?

      新時代的戰略,是穿透性的,是外部導向的。不是你想怎么干,而是你能插進哪個生態、進入誰的流程、在誰的價值網絡里不可替代。如果你還以為戰略是內部三年規劃 + 五年目標 + 增長曲線,那你根本沒看到這十年的游戲規則變化。

      一個企業能不能走遠,看的不是今天的營收與利潤,而是它是否踩在未來那條正確的賽道上。而判斷這條賽道的能力,從來不屬于中層運營人員,而屬于董事會。

      這個時代留給董事會的不是選擇題,而是生死題。

      八、寫給有判斷力的企業家:十年之后,你的企業靠什么活著?

      我們都習慣了問短期的問題:" 明年目標怎么定?"" 今年增速能保住嗎?"" 市場還卷不卷?" 但黃奇帆的這場演講,逼迫人思考一個本質命題:

      十年之后,你的企業靠什么活著?

      如果你還指望靠產能壓制、低價搶單、營銷投喂,那你必須接受一個現實:這一套,會越來越沒用。未來真正活得好的企業,一定是那些把自己變成 " 嵌入客戶流程 " 的存在,不再是一個 " 賣貨的公司 ",而是一個 " 幫客戶活得更好的公司 "。

      你不是 " 把產品賣給客戶 ",而是 " 客戶因為你,才能完成它的交付 "。

      聽起來像咨詢公司?像 SaaS?像阿里云?沒錯。無論你做的是電纜、機床、鋁板、集裝箱、物流系統、還是工業閥門,這種角色轉化都會發生。

      別以為這種變化跟你無關。所有人都在被推著改,不是因為你愿意,而是因為客戶需求變了,政策邏輯變了,資本口味變了,技術路徑變了。你若不改,市場自然會淘汰你;你若提前改,說不定還能帶著你的產業一起,成為新一代 " 支點型企業 "。

      " 支點 " 是什么意思?

      就是你所在的位置雖然小,但撬動的是別人的效率、價值和增長。你成了他人的基礎設施。他離不開你,你就贏了。

      這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意義。

      黃奇帆講的是宏觀戰略,但企業是要活的,是要過日子的。我寫的這些,不是復述他的洞見,而是站在一個企業顧問、企業管理者的角度,告訴你:

      這條未來十年的路線圖,怎么轉化為你的戰略行動。

      如果你是一個真正在經營企業、正在帶董事會、正在盤業務、正在想怎么跨出下一步的人,希望這些判斷能幫你推開一些思路之門。

      這不是一篇應景文章,而是一份戰略提醒。寫給那些真心想把企業做對、而不僅是做大的創業者、高管、合伙人們。

      也寫給我自己。

      未來十年,我們一起校準方向,再出發。

      最新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了

      覺得文章不錯,微信掃描分享好友

      掃碼分享

      熱門推薦

      查看更多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色欲| 久久99热狠狠色精品一区| 搜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高清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性色| 麻豆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在线| 2018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自在拍一区二区不卡|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性色av闺蜜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 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日韩一区|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久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伦子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AV抽搐高潮一区二区|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观看| 男人的天堂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被窝福利一区| 曰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六区 |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国产精一区二区三区| 文中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天堂资源中文最新版在线一区|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