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產業深觀
綜合多家媒體的消息,曾經紅極一時的 AI Agent 產品 Manus 官方賬號清空了發布在微博、小紅書的內容。于是,很多人開始將其與 " 跑路 " 聯系在了一起。事實上,早在兩天之前,Manus 就傳出過裁員的消息。有關消息顯示,Manus 對旗下部分國內業務進行了裁員,并將核心技術人員遷往了新加坡。對此,鳳凰科技曾經透過內部人士了解到相關消息。相關人士稱,Manus 裁員主要是 " 基于公司自身經營效率考量,我們決定對部分業務團隊進行調整。公司將繼續專注核心業務發展,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如果我們將 Manus 此次清空官方賬號與之前的裁員聯系在一起的話,不難看出,兩者之間或許存在著某種聯系。我們將時間線再度拉長,今年 5 月,隨著 Manus 獲硅谷風投 Benchmark 領投的 7500 萬美元 B 輪融資(估值 5 億美元)消息傳出,隱憂也浮出水面。因美國《對外投資安全計劃》限制,該交易不得不接受財政部審查。這項政策禁止美國資本投資可能增強中國 AI 技術的項目。而在 6 月,Manus AI 合伙人張濤即在一場分享中表示,公司已把總部從中國遷至新加坡。據媒體報道,Benchmark 要求 Manus 必須遷出中國。
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Manus 此番清空官方賬號似乎是其總部遷往新加坡必然之舉。然而,Manus 的這一舉動還是引發了諸多外界的一番唏噓的。作為一家中國本土孵化的企業,Manus 從紅極一時、一碼難求到現在的清空官方賬號、遷往海外,多多少少還是引發了人們的諸多思考的。
應用,才是 AI 的王道所在
當 Manus 清空官方賬號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 " 我甚至都還沒有用過它。" 之所以會有這樣一種反應,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Manus 在產品上線之初采用的是注冊制,只有拿到邀請碼才會有機會體驗和使用 Manus 的產品。這樣一種狀況所導致的最為直接的結果,便是 Manus 的邀請碼 " 一碼難求 ",在二手平臺上,Manus 的邀請碼被炒到了天價。
雖然 Manus 在今年 5 月份 Manus 向所有人開放,無需等待名單;所有用戶每天可免費執行一項任務,消耗 300 積分,所有用戶一次性獲得 1000 積分獎勵。但是,隨著以 deepseek、騰訊元寶、百度文心一言等諸多 AI 產品的趨于成熟和完善,外界對于 Manus 的關注度早已不及往前。換句話說,當一眾的 AI 賽道的玩家們在紛紛下場,通過應用來搶占流量的制高點的時候,Manus 恰恰將自己隱沒在了 " 深深的巷子里 "。
可以說,Manus 錯失了憑借著熱度和國內 AI 賽道上的一眾玩家們通過應用來搶奪用戶流量的最佳窗口期。假如 Manus 真的如同其宣傳的那樣是一款顛覆性的產品,但是,如果缺少了多場景、海量人群的應用作為支撐,那么,Manus 所宣稱的 " 顛覆性 ",或許依然僅僅只是一句宣傳口號。反觀 deepseek,它恰恰是通過海量場景、海量用戶的應用,才將自身打造成為了一款國民級的 AI 產品。
透過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對于 AI 賽道上的玩家們而言,應用才是王道。誰能夠獲得足夠多的用戶的關注,誰能夠獲得足夠多的流量,誰能夠將自身應用到足夠豐富的場景之中,誰就能夠占得先機。
資本,只能 " 錦上添花 "
梳理 Manus 的一系列的動作,不難看出,它更多地是將資本看成是主攻的方向的。鳳凰科技曾經對 Manus 的創始人之一肖弘有過一番了解。肖弘,人稱 red,為連續創業者,更早之前扎根移動互聯網,在 Manus 之前的最后一段經歷是基于海外大模型做的瀏覽器插件 Monica。在肖弘的連續創業經歷背后,一直站著幾個投資方,其一是真格基金,其二是騰訊。" 一直拿的是美元 "。Manus 從一開始發布面向的也是海外用戶,連介紹視頻都是英文的。可以看出,Manus 主要的面對對象,其實是海外的資本和海外的用戶。
據 aiwatch.ai 報告顯示,Manus 目前的流量來源 top5 分別是巴西(12.52%)美國(10.81%)中國(9.56%)印度(7.29%)和埃及(4.55%)。至于上文所提到的 Manus 獲得美元基金投資的傳聞,其實,同樣是 Manus 將主攻的方向看成是資本的具體體現。
根據 PitchBook 數據,截至 6 月 30 日,全球風投總額達到 2299 億美元,共完成約 1.94 萬筆交易。相較于 2024 年全年的 3867 億美元和 4.27 萬筆交易,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投資活動在放緩,而單筆交易規模卻在大幅攀升。
第一季度的數據已經顯露端倪:僅 OpenAI 一家的 400 億美元融資就貢獻了當季總增長的三分之一——如果剔除這筆巨額交易,全球風投實際上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這種 " 馬太效應 " 在上半年進一步放大,交易數量連續多個季度下滑,但頭部項目的融資規模卻屢創新高。
各投資階段的分化程度也進一步加劇。在今年第一季度,后期投資激增超過 30%(環比)和 147%(同比),達到 810 億美元,而全球早期投資卻下降至 240 億美元——這是至少五個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種子輪融資也同比下降 14% 至 72 億美元。
雖然 Manus 這樣一種打法,的確符合當下 AI 市場以資本為主要驅動力的主流,但是,透過 Manus 與其他 AI 產品的對比,我們同樣需要看到的是,在很多情況下,資本僅僅只能起到 " 錦上添花 " 的作用,欲要走得長遠,Manus 找到自我造血的方式和方法,才是關鍵所在。況且,今年以來,有關 AI 的投資更加趨于集中化、頭部化。對于 Manus 而言,如果無法占據到市場的頭部,而僅僅只是不溫不火地運行的話,那么,未來勢必會失去當下資本市場僅存不過的市場紅利。因此,透過 Manus,我們同樣需要看到的是,資本在 AI 的發展過程當中,僅僅只是起到 " 錦上添花 " 的作用,卻無法真正起到 " 雪中送炭 " 的作用。只有不斷地增強自身自我造血的能力,只有真正躍居到行業的頭部,才能真正贏得資本市場的青睞。
中國,才是 AI 玩家們最優質的土壤
Manus 之所以會一夜爆火,特別是引發市場如此劇烈的反應,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國的 AI 市場,中國的 AI 用戶業已相當成熟與完備。對于 Manus 來講,只有將中國看成是主要市場,只有將中國看成是自我成長的重要土壤,才能真正占據行業發展的先機。
看看當下中國 AI 市場一派欣欣向榮的現象,我們便可以看出一絲端倪。無論是以騰訊、百度、阿里為代表的互聯網玩家們全面而深入地擁抱 AI,還是以 deepseek、傅利葉為代表的新生玩家們,乃至是以手機、汽車為代表的場景開始越來越多地應用 AI,我們都可以看出,中國才是當下 AI 市場的優良土壤。
對于 Manus 此次將總部遷往新加坡雖然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迎合資本的需要,但是,缺少了中國這個優質的土壤,Manus 能否還可以像以往那樣一飛沖天,一夜爆火,我們還是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的。
透過 Manus 創始團隊,我們同樣可以看出一絲端倪。可以說,Manus 的創始團隊是全華本土背景,肖弘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軟件工程專業,很長一段時間創業都是在國內互聯網環境下。季逸超在大學休學創業,后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讀完了研究生,其創辦的 Peak Labs 后推出了猛犸瀏覽器,也憑此拿到了真格和紅杉中國的投資。張濤則是前神策數據副總裁,在 2023 年時曾加入王慧文創辦的 AI 公司光年之外。可以說,正是中國市場才孵化出來了 Manus。對于 AI 賽道上的其他玩家們而言,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把握好正確的發展方向。
對于 AI 產品的容忍度和 AI 的訓練的多樣化來看,中國市場,同樣是一個無法被替代的存在。現在的中國市場,AI 的滲透率已經相當的高,越來越多的場景開始出現 AI 的影子。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 6 月,中國 AI 核心產業規模已突破 1.2 萬億元,應用滲透率為 38%,在制造、醫療、農業等領域的應用落地速度較歐美快 1.8 倍。可見,中國市場才是全球 AI 的前沿,只有把握了中國市場,才能占得發展先機。
結論
Manus 從紅極一時到跌落塵埃,其實是可以給我們諸多的啟示的。無論是從自身的產品上,還是從自身的戰略打法上,乃至是大的方向的抉擇上,我們都可以看出,Manus 其實并未真正把握住當下 AI 發展的主流和方向。對于其他的 AI 玩家們而言,只有不斷地規避到 Manus 所踩過的坑,只有真正將發展的重點像 deepseek 一樣聚焦在產品上,只有不斷地深耕中國市場,才能在 AI 市場上結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