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畢業,披荊斬棘,一路廝殺,終于戴上高校教師的 " 光環 "。
本以為從此苦盡甘來,可以 " 豐衣足食 ",不想踏上漫漫科研路,起點卻是 " 自掏腰包 "。論文版面費、差旅經費、實驗耗材、縱向課題預實驗、橫向項目墊資……考核要求面面俱到,高校老師集體 " 倒貼科研 " 愈演愈烈。
當科研理想撞上生存現實,這場無聲的 " 生存游戲 " 究竟該如何破局?
國自然 " 倒掛 ",入不敷出?
國家級項目如今已是大多高校教師晉升考評任務單上的 " 硬通貨 "。
高校科研人,每年頭等大事便是國自然項目的 " 申請之戰 ",近兩年資助率隨申請人數激增而下跌,覆蓋面廣的青年 C、面上項目的資助率更是 " 破歷史新低 ",面上資助率甚至 " 瀕臨紅線 "。剛剛公布的 2025 年國自然項目接收總量已經破 43 萬,競爭再度加劇。
在這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競爭中," 中標 " 已非易事,但更殘酷的真相是:不少申請人歷經好一番艱難突圍才拿到寶貴的資助,回過頭算了算賬,卻發現自己在項目上的投入成本,遠遠大于獲資助金額。
以醫學口的青年 C 項目為例,資助金額通常在 30 萬元左右。但項目 " 中標 " 所需的中科院一區文章的實驗成本就可能高達 30 萬元以上,加上其他論文和后續發表費用,明顯 " 入不敷出 "。而面上項目的預期成果往往要求 1~2 篇一區論文,單篇成本甚至接近 50 萬元,如今面上項目的平均資助額度也降至 50 萬元左右。
最終,科研人不得不面對 " 基金資助覆蓋不了實驗成本 " 的尷尬現實。更令人無奈的是,為了提升中標率,申請者需提前投入大量資金開展預實驗,一旦申請失敗,這些投入便成為 " 沉沒成本 "。有青椒坦言:" 我每月工資不到 1 萬,但預實驗已經自費花了十幾萬,壓力大到失眠。"
這種 " 投入遠高于回報 " 的倒掛現象,不僅消磨科研熱情,更極易催生學術不端的惡性循環。經費有限的情況下,版面費、實驗耗材都要自己貼錢,為考核 " 通關 ",一些人不惜鋌而走險學術造假。
橫向抵扣,比拼 " 鈔能力 "?
縱向不夠,橫向來湊。當國自然項目難以企及時,橫向課題成了高校教師的 " 救命稻草 "。如今還有一些高校出臺新政策:橫向項目,可替代國家級項目評職稱。
這種身份與思維的撕裂,讓許多教師身心俱疲。
按說不同老師各有所長,評價標準不做 " 一刀切 " 算是好事。而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橫向項目的經費門檻逐年飆升。一個國家級項目對標的橫向項目經費標準,從幾十萬已經漲到了 100 萬、300 萬,乃至 800 萬……
高校教師,拼到最后,比的不是學術科研能力,而是比拼 " 鈔能力 "?
" 游戲規則 ",亟待重構
高校教師的焦慮,不僅源于經費壓力,更來自評價體系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
" 只是現在認,我評職稱的時候還認么?金額會不會提高?也是未知數。"
盡管 " 破五唯 " 口號響亮,但現實中,反而演變為 " 五唯 +X" 的新枷鎖。青年教師發現," 游戲規則 " 愈發模糊:論文分區、項目級別、橫向經費、教學課時……每一項都可能是晉升路上的絆腳石。
這種不確定性直接導致科研目標的異化。為了滿足考核,教師不得不追逐短平快的成果。例如,放棄需要長期投入的基礎研究,轉向易發論文的熱門領域;或是將一篇研究拆分為多篇灌水文章。更悲哀的是,高校里本應自由的學術探索,逐漸淪為 " 計件打工 "。
" 倒貼科研 " 看似荒誕,實際上是教師們在多重壓力下的無奈之舉。若放任這樣的現象愈演愈烈,只會落得科研成果 "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 的結局。長期下去,實際成果寥寥無幾,科研資源與科研人的青春被白白浪費、科研生態全面崩壞……游戲規則,亟待重構。要打破 " 倒貼科研 " 的困局,局部的修修補補治標不治本,仍然需要系統性的改革。
首先,科研經費分配亟待優化。前不久,國自然已經公布 2025 年預算:漲近 31.43 億!2025 國自然基金預算 " 增幅 "" 增長額 " 皆迎 5 年來新高。盡管 " 蛋糕 " 變大,但科研人員能否分到更大份額,仍取決于資助政策導向與人才布局的博弈。預算漲了,經費分配成了關鍵,期待國自然面上、青年 C 類等項目資助額度能夠提升,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使其與科研成本同步增長。對于初出茅廬的青年學者,院校單位也應當及時保障科研啟動經費的到位,或是設立 " 風險基金 " 覆蓋早期實驗成本,降低青年教師個人墊資壓力。
其次,學術評價體系亟待重建。推行分類考核評價,例如,對基礎研究延長考核周期,認可橫向項目的工程價值,而非單純以經費數額衡量。然而,這種改革推行過程中涉及多方利益權衡,實際上阻力重重,可謂任重道遠,需要管理者、政策執行者與科研共同體的齊心協力。
對廣大高校教師而言,科研本應是探索未知的純粹旅程,而非一場 " 貼錢求生 " 的殘酷游戲。唯有讓制度更人性、評價更科學、環境更寬松,才能讓高校教師重拾學術初心,真正 " 為往圣繼絕學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蔚青學者說,作者:與你同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