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劉一
編輯 | 張愷翀
近期,阿里宣布啟動規(guī)模高達 500 億元的補貼計劃,助燃外賣戰(zhàn)爭的升級,消費者沉浸在薅羊毛的喜悅中。
據統(tǒng)計,打響商戰(zhàn)的京東日均兩三千萬單,美團破了 1.2 億單,而此前淪為 " 犧牲品 " 的餓了么,也為阿里帶來日單 8000 萬。
市場一片熱鬧,東方港灣董事長但斌轉發(fā)的相關段子,卻引起廣泛爭議。
內容是:" 我沒太理解中國大廠擱這讓外賣員流汗讓消費者 1 元喝奶茶燒錢的意義在哪。人家西方巨頭都是擱那燒錢買卡 AI 軍備競賽,國內擱這燒幾百上千億讓消費者 1 元喝奶茶。"
不少網友也認為段子的表述不妥," 因為對于普羅大眾老百姓來說,便宜的外賣比 AI 和高端顯卡更重要 "," 我不理解奶茶瘋狂只是因為不喝奶茶,但是外賣確實解決了非常嚴重的就業(yè)問題,到現在還有巨頭參與競爭對于普通打工人來說是好事 "。
科技戰(zhàn)不止有 AI 一種打開方式
在不少人看來,上述段子是在偷換概念,將 " 科技戰(zhàn)略基建 " 與 " 生活消費補貼 " 對立起來。
但是,AI 建設不是未來發(fā)展的唯一路徑。外賣、即時零售、本地生活也是數字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場。1 元奶茶背后,是即時零售的入口之爭,誰能控制 30 分鐘送達的消費習慣,誰就控制了未來零售基礎設施。
上述段子不僅忽略西方也在燒錢買流量的事實。Uber Eats 補貼、DoorDash 燒錢讓用戶 1 美元吃披薩,本質上和 1 元奶茶沒區(qū)別。
還忽略中國巨頭也在燒錢投入人工智能的事實。例如百度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fā)資金超過 1800 億元人民幣,2023 年率先推出了國產首個類 ChatGPT 產品 " 文心一言 "。阿里宣布未來三年投入 3800 億元用于 AI 及云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金額超過過去十年總和。
其從精英角度出發(fā),認為技術突破、資本回報才是有意義的。但其實對大眾而言,外賣員可以多掙一點、奶茶店多賺一點、消費者多省一點,也是意義。
尤其是外賣行業(yè),騎手人數已超 1000 萬,平臺補貼活動爆發(fā)給他們帶來的收益,在這個復雜的經濟環(huán)境中更是尤為重要。有騎手表示平時收入水平一般在 200-300 元,外賣大戰(zhàn)這天賺到了 1000 元以上。
即時零售爭奪,背后藏著萬億市場規(guī)模
而更深層來看,1 元奶茶競爭的背后,并非是短期的價格內卷,而是對未來即時零售市場的爭奪。
即時零售是可以即時配送,實現高時效性消費的業(yè)態(tài),主要特征是 " 線上下單,線下 30 分鐘送達 "。其憑借便捷、靈活的特性,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背后隱藏著巨大市場潛力。
《即時零售行業(yè)發(fā)展報告(2024)》顯示,2023 年我國即時零售規(guī)模達到 6500 億元,同比增長 28.89%,占網絡零售額的比重為 4.2%。
這一市場預計到 2030 年,將暴漲到 2 萬億元,很難不吸引阿里、京東、美團等巨頭來爭奪這塊肥肉了。
出于對市場競爭的長遠布局,他們通過斥巨資補貼吸引消費者,能快速培養(yǎng)消費者習慣。
這種競爭形式,也早有案例。2014 年,滴滴與快的為網約車市場發(fā)起用戶爭奪。如今,中國網約車市場在 3600 億元左右,約 7 成由 " 贏家 " 滴滴獨占了。
對比之下,即時零售的誘惑更是網約車的幾倍之大,外賣大戰(zhàn)自然遲早是要來的。
完善即時零售,助推經濟增長
目前,90 后、00 后年輕群體逐漸成為消費市場主導,他們也更偏向即時零售。
順應他們的消費習慣,外賣奶茶大戰(zhàn)正好給平臺提供一個試驗場,推動即時零售設施的完善,快速地拉動消費增長。
美團、阿里、京東通過低價策略培養(yǎng)用戶使用習慣,幫助即時零售覆蓋的場景,逐漸從餐飲、應急需求,擴展至日常消費等場景。
短期福利帶來的海量訂單,又為平臺配送系統(tǒng)提供絕佳訓練場,使得平臺能夠在短時間內,建立起高效的即時配送網絡。
從這波流量紅利逐漸實現產業(yè)效率的躍遷,即時零售還有望為中國經濟注入新的消費動能。
數據顯示,2023 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 47 萬億元,比上年增長 7.2%。同年,消費重新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最終消費支出拉動經濟增長 4.3 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 82.5%。
可見,1 元奶茶不是根本目的,而是一張 " 入場券 "。當補貼潮水退去,留下的將是新一代城市零售的基礎設施和未來發(fā)展動能。
結語
" 燒錢補貼奶茶外賣 " 和 " 燒錢做人工智能 ",本質上其實是兩碼事,不能簡單類比。
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新,是面向未來的底層技術投入,必須堅定不移地去做。而即時零售同樣有價值,背后是消費者對 " 即時滿足 " 的剛性需求。
若將它們混為一談,好比那個經典故事—— 1970 年,贊比亞的修女瑪麗 · 尤肯達寫信給 NASA,問 " 地球上還有很多孩子忍痛挨餓,為什么美國還要耗費數十億美元嘗試把人送到宇宙里去?"
NASA 的科學家的回復大意是,如果停掉 NASA 的火星預算,那筆錢也不會自動變成孩子的面包。若繼續(xù)太空探索有可能催生新技術,最終讓糧食增產、饑荒減少。
END
歡迎點擊易簡財經視頻號,看最新視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