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ZAKER 合作
      正解局 18分鐘前

      中國“散裝”大省:江蘇第一,誰是第二?

      談到散裝,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江蘇。

      因為發展得太好,江蘇被網友爆炒," 蘇大強 " 和 " 十三太保 " 都成了一時熱梗。

      中國的散裝省,不止江蘇一個。

      比如橫跨 2400 公里的內蒙,1969 年就被橫著分裝,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等地劃歸東三省,阿拉善地區劃歸甘肅和寧夏。

      所以,至今內蒙東部很多人還是喜歡吃玉米,說話一股 " 大碴子味 "。

      各省 " 散裝 " 的姿勢都不太一樣。

      但要說 " 散裝 " 誰第二,那恐怕要數安徽。

      有人說,安徽是一個至少在精神上,快被周邊城市圈分而治之的 " 極散之地 "。

      果真這樣嗎?

      安徽最近一次出圈,是在蘇超期間。

      " 十三太保 " 喊出口號 " 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 " 的時候,安徽的很多城市主動玩梗,滁州商場大屏亮出 " 南哥加油 " 標語。

      他們支持南京,就好像鄰居家弟弟崇拜大哥,眼神清澈,感情純粹,緊追不舍。

      他們有給南京加油的,有給南通打氣的,有把徐州和宿遷的對壘稱作 " 楚漢爭霸 " 的,還有陪著常州玩 " 筆畫危機 " 的,好像自己才是江蘇的主人……

      這事怪不得別人。

      因為,安徽的松散,那是有歷史積淀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安徽的省會,自清初建省以來就變了無數次。

      最開始,是南京和安慶,分別駐扎著布政使司和巡撫衙門。

      后來太平天國時期,安徽省會從安慶遷移到廬州(目前的合肥)。

      而在民國時期,受戰亂影響,安徽省會又多次轉移,到過蚌埠、蕪湖、六安、立煌(金寨)等地市。

      甚至,在 1949 年后,短短 3 年,省會換了 5 次。

      安徽將省會安排在哪里,大部分是為了追求階段性的實用價值。

      比如安慶是為了守長江要塞,蚌埠是為了挨著鐵路,立煌是要躲避日軍,合肥是通訊方便。

      但凡有更重要的需求,省會說換就換。

      所以,時間久了,安徽人對省會的所在地也有點佛了,甚至心里喜歡南京,就把南京當成 " 徽京 "。

      如果再把安徽與江蘇并排來看,就更有意思了。

      早在清初時期,中國有一個 " 江南省 ",直到康熙六年,這個江南省被一分為二,東邊叫江蘇,西邊叫安徽。

      江南省康熙七年(1668 年)主要職官分布圖

      安徽與江蘇,原本就像一對雙胞胎,所以安徽朝著江蘇 " 胳膊肘往外拐 ",在本地人眼中根本就是不叫事。

      比如馬鞍山,幾乎跟南京說同樣的話,完全不顧合肥的感受。

      不過人家南京也很 nice,一點沒讓安徽的熱情掉地上,地鐵 S2 線修到馬鞍山,S4 線修到滁州,今明兩年就要貫通了。

      有這么好的鄰居,安徽各地市當然就越來越隨性,離誰近就跟誰好,沒有任何心理包袱。

      甚至不光跟江蘇好,安徽還在北邊與河南共享黃淮平原,在南邊讓黃山的旅游業與浙商投資聯動,讓西邊的淮北、宿州與山東棗莊、濟寧共享煤炭資源。

      要不是合肥在中間攔著,偌大一個安徽都容易被周邊幾個省給分了。

      但隨著互聯網發展,在一個地方工作的人都互相叫家人,誰還管你祖籍是安徽還是江蘇。

      省域的界限,根本就隔不開安徽與鄰居省份的友情。

      一般來說,一個地區發展得好不好,首先要看一下它的自然條件。

      作為華中腹地的一部分,安徽省的位置其實很重要。

      比如皖北地區,是兵家必爭之地。

      早在三國時期,皖北就處于曹魏和東吳的交界,是雙方軍事試探的前沿,被反復爭奪,戰事不斷。

      到了唐朝,黃巢起義,皖北又成為鎮壓起義的最后屏障。

      甚至在近代,皖北仍是抗戰與解放戰爭的重要陣地。

      從資源稟賦來看,安徽也絕對不差。

      首先是平原占到全省三分之一,在淮河的分界之下實現了 " 南稻北麥 ",讓當地居民不愁吃喝。

      其次山川地貌高大偉岸,顏值突出:黃山以奇松、怪石、云海聞名,九華山是佛教圣地。皖西的大別山,既是生態旅游勝地,還曾是革命老區。

      黃山迎客松

      不僅如此,安徽的皖北、皖南地區還一直都有煤礦。

      給這些優質資源扯后腿的,就是淮河水患,主要侵犯的就是皖北地區。

      其實在安徽境內,淮河最寬處不過 700 米。但長江的最寬廣處,能達到 3600 米,是淮河的好幾倍。

      雖然比長江窄,但淮河的能量可一點都不低。

      因為它在河南與安徽之間有 100 多米落差,一旦上游暴雨,洪水快速過境,淮河水容易在安徽段瞬間形成淤積。

      加之歷史上淮河曾受到過黃河改道的影響(史稱 " 黃河奪淮 "),河床被來自黃河的淤泥壘高,河道也受損,導致后來水患更加頻發。

      根據《華東地區水災情況報告》的記載,1949 年 9 月的大洪水,直接造成皖北宿縣專區的 350 萬人受災,斷炊災民達 100 萬,外逃 36 萬人。

      到 1991 年夏季,皖北地區還受到過一次嚴重的暴雨洪水災害,十天連降五次暴雨,是歷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的 7 倍,大部分山區里,已經收割的麥子都被大水沖走了。

      1991 年,皖北群眾參與抗洪

      那么問題來了,這樣規模的洪水,為何只重傷了安徽?

      一方面,安徽到江蘇段的水位落差較小,水可以被阻擋在安徽境內;另一方面江蘇省內有多條水道可以為洪水引流入海,所以江蘇受到影響較安徽更小。

      久而久之,安徽就像一個戰略蓄水池,承擔起了 " 上保河南,下保江蘇 " 的重任。

      新聞報道

      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淮河與長江的分隔作用,讓安徽表現出一定的區域性。

      皖南、皖江、皖北形成了自己的經濟圈子。

      舉個例子。

      洋務運動之后,中國很多地方開始修鐵路,安徽也啟動了修建計劃。

      省會安慶想加強中心統治能力,建一條鐵路,經過合肥到達壽春。

      而皖北自認為有亳州和臨淮的水陸交通樞紐,以及煤炭資源,就極力想先給自己修鐵路。

      大家都想搞建設,但無奈口袋空空,錢不夠用。

      最終安徽決定,圍繞 " 中國四大米市 " 之一的蕪湖開始建設,最早的一條皖南鐵路,1905 年立項,從蕪湖經宣城至廣德,打通皖南地區與浙江的商貿通道。

      清朝 1820 年安徽省行政區劃高清地圖

      但這條線路卻命運多舛。

      因管理問題,皖南鐵路工程在五年內換了五次主管,燒光了所有經費,只鋪設了幾公里鐵軌,就荒廢了。

      錢花光了,事沒辦好,時間也搭進去了。

      而同時期,隔壁江蘇在 1905 年開始建設的滬寧鐵路,只用 3 年就連接了南京與上海。

      英、德雙方合作修建的 " 津浦鐵路 ",也計劃從天津連接南京西北部的浦口,打通江蘇與天津的貨運通道。

      眼看著鄰居的鐵路網逐漸完善,安徽趕緊聯合江蘇鐵路公司,想讓津浦鐵路改線入皖。

      1908 年 1 月,津浦鐵路終于確定改線,經江蘇徐州進入安徽,途經宿州、蚌埠、滁州,最終再拐回到浦口,安徽省內這才有了一段鐵路。

      津浦鐵路全線圖

      地理、心智,其實都是造成散裝的原因。

      但實際上,比起江蘇、浙江、上海,安徽貌似稍遜一籌。

      水系阻隔,以及政治格局的歷史演變,安徽如果強制大一統并不見得是好選擇。

      所以,散裝模式,反而是適合安徽的發展姿勢。

      各地市給周邊城市當小弟,實際上是在爭取更多資源,為自己取長補短。

      第一,是找組織。

      安徽附近,最重要的經濟特區就是長三角。

      安徽需要長三角的產業帶動,長三角也需要安徽的資源、糧食和人力。

      所以早在 1990 年,安徽政府就提出 " 開發皖江、呼應浦東、迎接輻射、帶動全省 " 戰略。

      重點之一就是加入長三角。

      長三角多個都市圈和發展帶規劃 圖片來源:《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

      當時的安徽,想要一步到位是很難的。

      但積累能力,給各地市逐個升級是可行的。

      到 2018 年時,安徽已有 9 個地市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單位。

      到 2019 年底全省 16 個地市全部加入。

      但加入長三角只是第一步。

      2018 年,安徽人均 GDP 只有約 4.7 萬元,不到同期浙江人均 GDP 的一半,只有上海人均 GDP 的 35%。

      多了安徽的幾個市,長三角的平均分就被拉低一大截,這就叫區域發展不均衡。

      融入了更大的圈子,就可以資源互補,更好地實現產業轉移。

      第二,是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帶。

      因為曾經發展慢,安徽如果只搞傳統產業,是很難破局的。

      所以它的策略就是,一邊持續做好傳統優勢產業,比如煤電與鋼鐵,一邊打造高新技術產業帶,并提供與這些產業相對應的服務。

      最典型的是合肥與蕪湖,著重培養新能源汽車和機器人產業。

      比亞迪在合肥的工廠,截至去年的年產量已經達到 95 萬輛,年營收突破 1019 億元,同比增長 66.5%。

      蔚來的三家工廠,落戶合肥后帶動了當地 120 家電池、電驅、智能座艙等核心零部件企業的發展。

      江淮蔚來在合肥的生產線一角

      蕪湖是奇瑞的大本營,當地的埃夫特機器人公司,每年生產出 1 萬多臺工業機器人,還為奇瑞提供焊裝自動化生產線。

      去年全年,安徽生產新能源汽車 168.4 萬輛,汽車全產業鏈營收為 1.52 萬億元,比上年增長 23.5%。

      除此之外,蚌埠的新材料和生物醫藥,滁州的智能家電,以及產業配套金融和物流服務,都推動著安徽的發展駛入快車道。

      2023 年,大眾汽車與小鵬汽車合作,7 億美元購買小鵬 4.99% 股權,被業內看作新能源車產業的一個里程碑式的大事。

      但其實早在 2021 年,大眾就已經在合肥建設 51 萬平方米的安徽工廠,年產能 35 萬輛新能源汽車,是大眾唯一的全鏈條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大眾之所以選中合肥,主要就是看中了安徽在全國領先的新能源產業鏈。

      以及被稱為 " 中國汽車黃埔軍校 " 的合肥工業大學,它的校友圈,幾乎可以覆蓋中國汽車產業的半個朋友圈。

      比如原東風汽車總經理苗圩,先后在東風和一汽當過董事長的徐平,奇瑞董事長尹同躍,江淮前董事長左延安,以及目前新能源賽道一眾后輩,很多都是合工大畢業。

      奇瑞董事長尹同躍(左),體驗合工大云電車隊的方程式賽車

      德國大眾如果能深耕安徽的產業鏈,混熟了安徽的人脈圈,就有機會滲透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腹地,甚至進一步搞定大眾新能源車的本土化。

      現在,安徽憑著好人緣和新技術,以迅雷之勢快速崛起。

      聊到這里,我們回頭再看安徽。

      獨特的自然稟賦,讓它經歷了曲折的發展。

      但在面對別人的貶低與嘲諷時,安徽用 " 散裝 " 梗化解尷尬,與周邊省份和各地網友熱烈互動。

      這并非瞧不上自家本省,而是借勢炒熱安徽的存在感,讓安徽在資源的吸納上更進一步,產業發展更加健康。

      數據顯示,自 2019 年底完全加入長三角,安徽的年 GDP 總量從 3.17 萬億元,增長到 5.06 萬億元。

      安徽,早已不可小看。

      產業發展帶動經濟起飛,還讓這塊人口流出嚴重的土地,吸引更多外地人落地生根。

      到去年末,安徽的常住人口較 2023 年增加了大約 2 萬人,是中部六省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省份,合肥的常住人口也正式突破千萬。

      當人口增長與產業升級形成共振,人遷移的腳步,就是區域發展最有力的印證。

      " 散裝 " 的安徽,正在迸發更多活力。

      THE EN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无套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宅噜噜| 国产嫖妓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清纯唯美经典一区二区|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语自制 |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 无码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沈樵|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I6|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无码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午夜亚洲一区| 91久久精一区二区三区大全|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毛片 | 国产在线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三级AV无码一区| 无码乱码av天堂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毛片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深爱网| 色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中文| 日本精品高清一区二区| 日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蜜桃| 久久一本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