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么玩法真的落后。
文/以撒
在搜打撤產品像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來的時候,你能想象,還有一家上海公司研發6年、投入10億,堅持做一款BR玩法的英雄射擊游戲嗎?
這家公司就是莉莉絲,他們的《遠光84》打磨許久,終于即將終測了。上周,葡萄君還飛到上海參與了這款游戲的品鑒會,體驗了游戲最新推出的第一人稱模式,與主策劃小米交流了一番。
當然,這信心不止來自于市場認知,還源于團隊對產品大量內容和設計死摳式的投入。
比如,他們在國內首創的左右手分離操作機制,背后的代價是大量復雜動作邏輯的重構;為了滿足不同玩家需求而追加的"第一人稱模式",同樣要翻新海量的美術資源;為了做好射擊游戲的框架,前期他們也沒少改變方向……這些投入背后,都是很難想象的研發攻堅與成本投入。
難得的是,小米以自身研發視角,舉出了很多細致的思考過程。或許《遠光84》的這些思考,對于許多產品團隊來說都是值得一看的。
以下是經過整理的對話內容,其中融合了部分群訪內容:
01
先做出成立的游戲,
才能做到不一樣
葡萄君:一直以來,《遠光84》的設計都給人一種很大膽的感覺,這算是你們一貫的目標嗎?
小米:是一個逐步變化的過程。因為我們一開始只是覺得BR玩法很有潛力。當時我們有一些載具大逃殺之類的想法,但是卻沒有一條主軸。
之后我們沉淀下來,決定要好好在射擊品類射擊品類深耕。這時事情就不一樣了,我們首先要做一款玩法成立的射擊游戲,其次才能做到不一樣。
葡萄君:怎么才算一個"玩法成立的射擊游戲"?
小米:首先,我們會圍繞基礎的戰斗博弈框架展開討論。
什么是博弈框架?比如針對爆破模式的框架,曾有一位爆破模式射擊游戲的設計師,把搜點的過程描述為開門的過程——當你同時開兩扇門,你就有很大的劣勢,因為兩扇門背后,都可能有敵人蹲點打你。而你要想辦法憑借技能、對關卡的了解,或者在開門前就已經確立了優勢,才能獲得更高的勝率。
所以爆破玩法通常會限制角色的移動能力,也不允許跑打,而且通常搭配短TTK,否則進攻方就可以隨意行動而不受懲罰,這會讓守方的劣勢非常大,不符合這個"逐步開門"的基礎框架。
而對我們來說,玩法成立的最低標準就是高機動性、高爽感,且不缺策略性的戰斗。圍繞這個核心,玩家通過流暢的移動轉移、深刻的關卡理解,以及合理的技能釋放來獲取有優勢的對槍環境,最后通過謹慎的身位控制與精湛的槍法,才能獲取最終的擊殺。
小米:我們發現,很多英雄射擊的技能相對簡單,大部分人一開始也不靠技能,就靠身法、槍法。我們就開始思考,能不能做一個技能更足的英雄射擊?
當然,在投放更大膽的技能機制時,我們也會感到不安——比如過強的技能能力,會不會破壞基本的戰斗框架?
好在我們都是很深度的射擊用戶,知道哪些是絕對不該改變的,哪些可以謀求一些突破。而且,莉莉絲作為一家設計驅動的公司,我們認為不該在此時束手束腳——既然我們是資深玩家,在邏輯上又能合理推導,那哪怕再大膽,沒問題,我們去做。
葡萄君:比如你們做了什么大膽的設計?
小米:像左右手分離操作的機制,在國內我們絕對是首創。
在做這個機制之前,我們會遇到一個問題:玩家要打槍、換彈、打甲,同時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果只能一件一件做的話,在有限的時間中,該優先做哪件事,后做哪件事的決策壓力就很大。比如要不要放棄換彈來釋放技能?或者在釋放水盾和開槍之間做一個抉擇?
但我們想了想,這些事情之間其實并不沖突,你也不一定需要限制玩家同時操作。所以左右手分離,角色能做到一邊換彈,一邊施放技能,這個思路就很自然了。
小米:我們開發左右手分離功能,使得玩家在操控角色時可以一邊控制角色釋放技能、與場景進行交互,同時還能自由流程進行武器操作(開火、開鏡、換彈)。玩家的輸入行為持續的在游戲中得到響應,并且沒有打斷他原本的行為,從而讓玩家的游戲體驗流程絲滑爽快。
為了達成這一點,技能與槍械在設計和制作上的難度都會倍增:
資源復雜度提升——
常規的射擊游戲,只需制作一種持槍狀態的動畫資源即可(通常是行走奔跑、開關鏡、換彈等)。而加入左右手分離這個特性后,角色需要能夠在單手完成所有的武器操控,則還需為每一把武器制作一整套右手單手持槍的動畫資源,武器動畫資源量直接翻倍。
邏輯復雜度提升——
左右手分離不是一個僵硬獨立的狀態,玩家可以通過指令輸入,反復的在雙手、單手持槍的狀態切換。這就意味著,無論是換彈、開關鏡、奔跑動作,游戲都需要處理玩家在任意時刻的單雙手狀態切換的過渡表現,在最復雜的操作下,也需要避免跳變和僵硬的切換。
另外,我們還制作了換彈進度繼承的功能,也就意味著還需要同時管理在復雜運動和技能釋放的組合條件下,單手換彈和雙手換彈的進度和動畫同步的表現。
解決這一切資源和邏輯難題后,我們才終于得到了一個看起來本該如此的游戲體驗。
葡萄君:你們能確定,大部分玩家都能接受這樣的操作邏輯嗎?
小米:我們不會對每個玩家都提出一樣的要求,而是會做一些區分:有些能力我鼓勵你在戰斗里并行使用,就幫你把它放到左手;有些能力我希望你認真思考,做好預判再施放,就做成不分離的操作模式。
所以不同的技能,在設計之初就有不同意圖,我們會基于意圖來區分。像桃桃這個英雄,就是沒有左手技能的,她丟護盾、變龍、丟大招都要雙手,定位上非常親民,因為這個角色考驗的是玩家的戰術規劃,而不是瞬間爆發性操作的能力。
葡萄君:但你們也有過一些搖擺不定的設計,比如之前人人都有的噴氣背包能力,后來變成了只有麥琪有的能力。
小米:這是因為人均噴氣的能力,會讓整個游戲的戰斗博弈不那么合理。
在英雄射擊中,玩家學習的路徑往往是去掌握槍械后坐力、英雄技能,更高效地命中敵人,這是游戲深度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人人都有高度靈活的身法,我就沒辦法把槍做得很有深度,技能的設計也大多會失效,因為不管用什么技能,角色都可以一噴就走掉。
如果硬要這么做,我們就只能削弱角色在法師定位上的能力——但這部分用戶可能就想玩個法師,不想飛來飛去。所以我們寧愿投放他更擅長的能力,來服務各種不同偏好的玩家群體。
02
想要服務更多用戶,
就沒理由不做好
葡萄君:設計角色時,你們一般會從什么方向入手?
小米:一般來說,我們會從已有角色中某個缺失的定位,或定位里缺失的玩法和能力入手。
在這個過程中,策劃也會腦洞一些設計。比如我打輸了時會想,剛要是有個能力,能像游龍一樣在戰場中穿梭就好了,這就可以成為一個機制。這個想法展開來看,是需要英雄有一個隨時變成高機動性事物的能力,同時又有點風險,不然不公平,所以下一步就會想到要限定范圍、做水路領域,這就是凌波的設計思路。
葡萄君:再深入點,這種基礎機制怎么做得更爽?
小米:我們會思考,同樣是位移英雄,麥琪在天上噴來噴去就特別爽,凌波則是在地上游,怎么能讓玩家感覺到不一樣?
首先,她為什么要游?是因為我們要給予她拉扯槍械的能力。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又加強了她,讓她在變成龍后可以有很強的恢復能力。這個機制爽,是因為它很符合玩家的幻想——在戰斗中一邊規避槍線一邊恢復,還能繞后把人打死。
葡萄君:關于爽這件事,你們從底層是怎么理解的?
小米:爽是一個很綜合性的概念,主要由三點影響:第一,符合玩家認知;第二,在速度感和操控性上,玩家能通過自己預期的方式完成;第三,玩家預期看到的反饋,我加大、加倍還給你。
小米:我們會有一些底線。比如第一,這是一個用槍殺人的游戲,玩家最終還是要依靠對身位和槍械的控制取勝。這能幫我們解決很多問題,相當于每個英雄,本身就具有60%以上對局所需的能力,所以不論如何分工,每支隊伍的差距,都不會顯著到缺了誰就不能玩;
第二,所有能力都應該是可以被反制的,所以我們會用一些方式,比如以預警的形式來提示對方,或是讓一些強力的叭嘀(注:以類捉寵形式,分散在地圖上的一次性技能資源)可以被打掉。
第三,在開始制作一張地圖之前,我們會先做一個標準場景,確定好門和屋頂多高、房屋多寬、通路多長、掩體密度有多大,不管是第三人稱還是第一人稱視角,都盡量保證它符合這個標準,來保證玩家有合理的對槍環境,技能有合適的使用場景。
葡萄君:說到第一人稱,你們為什么決定花大工夫,添加這個新的游戲視角?
小米:因為用戶呼聲很高,我們也想服務更多用戶。而且經過五六年研發,我們確信自己有這個能力來做好。既然想,就沒理由不做,因為很多人就是更喜歡這個模式。
小米:因為研發資源是有限的,而我們希望能把每個領域都做到滿意再推給玩家,這樣就不能同時開太多條線——連第三人稱和地圖都沒做好的前提下,就說要做第一人稱,這不是一個務實的團隊應該去做的事。
葡萄君:你們在做第一人稱視角時,遇到過什么困難?
小米:第一人稱遇到的問題,一半是美術資源上的,另一半是技術上的。
首先,不同視角下,模型精度的要求就不一樣,第一人稱里你可以很直觀地看到自己的手,所以我們為了第一人稱,把所有模型翻新了一遍。
最后,在第三人稱下,博弈信息會更加清晰,你很容易看出角色有沒有在技能范圍里。但在第一人稱下,我們就需要通過傷害指示器、威脅指示器等形式,來提示玩家那些不太清晰的信息,這在各種層面對我們也是全新的要求。
這兩個模式確實各有優劣,但喜歡兩種視角的用戶也都很多,所以我們會盡力服務好各種需求。
葡萄君:你一直提到你們想服務更多用戶,但你們的玩法深度,會不會讓很多剛上手的玩家沒法領會到,甚至被勸退?
小米:我們不認為有深度是壞事,游戲就應該有深度。游戲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就是能讓玩家在游玩過程中,通過經驗積累獲得成長感。所以我們更多關注的問題,是"這個考驗是否合理","這個操作對玩家來說是不是可學習的"。
或者說,就算要讓玩家學習某個操作,我們也應該給他一個學習的途徑和手段。我們在做玩法深度的過程中,非常重視這一點。
葡萄君:那你們怎么確保玩家能學到?
小米:競技游戲中已經有很多類似的實踐了,我們能保證的有兩個方面。第一,盡量挑選玩家能學會的能力去考驗他;第二,盡量做好視覺、直覺、音效提示層面的表現。
在實踐上,還有些能力是很多玩家很難學到,或者天花板較低的,比如大部分玩家并不能在短時間內掌握高超身法,做出非常劇烈的操作,要么學了一段時間就無法再提升了。所以我們會劃定一些容易學習的能力考驗,比如"投籃反饋"——一個物體投得準不準,如何通過預判命中,都是玩家喜歡學習的能力。
03
真做到"超越預期",
就不會那么焦慮
葡萄君:你們在研發的過程中,會有哪一個階段,覺得自己路走對了?
小米:做出叭嘀這個玩法,對我們來說還挺振奮的。因為我們一開始也沒底,拿不準玩家玩不玩得明白。但在海外EA測試服更新上去之后,我們發現玩家掌握得很快,打出來很多操作我們自己都想象不到。
小米:首先,射擊用戶對隨機性是有偏好的,所以這種投放,對游戲的長線可玩性很有幫助。
其次,我們認為一些能力不適合投放在英雄身上,但直接砍掉又有點可惜。
一種情況是,它會導致英雄過強,有較強的排他性。比如之前有個英雄的能力是重新跳傘,結果導致每支隊伍每場都必選,要不然你的隊伍就很劣勢。
另外一種情況,是能力很有趣,但收益不穩定。比如妙手熊能從對手身上偷東西,這挺有趣的,能讓你變成場景里物件的叭嘀也很好玩,但可能100把里,就只有兩三把會讓你特別爽,大部分時候你都不知道該什么時候用。這種能力,我們就更傾向于讓玩家隨機獲取,而不是投放在英雄身上。
小米:我們也想到了這一點——場景里到處都是各種道具,玩家怎么去理解這個道具有什么用呢?這在認知上是非常有難度的。
所以我們又想,什么東西認知難度很低?小精靈。在這個表現形式下,你看到一個道具就能知道它有什么用,比如風小象會噴氣,墨魚會生煙……經過包裝,就有了叭嘀這個玩法。
葡萄君:說起《遠光84》,大家往往喜歡強調10億研發成本。你們在研發過程中,會有這方面的壓力嗎?
小米:會的,因為我們的口號叫"超越預期",這是長期主義的一部分。但想做出超越預期的射擊體驗,就會有大量細節需要打磨,工作量非常巨大,因此能感受到很有壓力。
而且細節打磨得再好,有時看起來也沒那么顯著——在MMO里做一個很炫的全服禮花,這是花了錢就能看到效果的;而我們的目標,往往是把一個東西從6分打磨到9分,這個過程很煎熬,因為你一開始只能看到6分到7分的變化,可能完全感受不到。
但是當研發成本真的投入進去,我們真的把模型、動畫全部翻新一遍,重新進版以后,每次拉周會看進度都是很振奮的,你看到你的槍械、動作品質越來越高,就會感覺到這些是值得的,也會緩解這種壓力。
葡萄君:怎么定義要超越的"預期"?
小米:想象你是一個玩家,你希望玩到什么東西,我給你更好的。在開發的過程中,會多問問自己:在你的視角里,莉莉絲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游戲?比如在這個情境之下,如果還是原來那批老槍,那就做不到超越預期。所以我們從槍械結構、操作方式上仔細考究,做到別人都沒想到我們會做到這么細,但是我們就是做出來了,那就是超越預期了。
葡萄君:在當下這個射擊市場,你們會不會有一種被逼到死角的感覺?
小米:確實很難,但其實有各種先驅替我們探過路。比如說,要做以爆破模式為主的產品,就肯定要跟老牌產品競爭,那現在看來很成功的一些爆破模式項目,放在幾年前該不該立項?
事實證明,玩家的需求是多樣的,射擊品類的優點就在這里:當你做出差異化,玩家就是會來玩你的游戲;如果你的體驗真的夠好,他就是會留下來。
葡萄君:但我感覺,大家往往會預設你們很難做,因為很多人會覺得搜打撤大熱之后,BR已經略顯過氣了。
小米:需求是循環的,沒有什么玩法是真的落后的。你看爆破已經那么多年了,它就并不落后。
實際上,這些玩法服務的用戶體驗完全不一樣,根本就沒有先進和落后之分,只不過有些玩家在玩BR多了之后,看到新事物會很感興趣,但這并不代表BR玩法沒有受眾。實際上,BR品類的用戶一直都很穩定。
搜打撤這個模式,有優點也有缺點。部分玩家深入體驗后,他還會想要一個更爽、更簡單的,上來就能干的模式。我們有信心,《遠光84》能成為很多玩家沒有體驗過的很爽的BR游戲。
葡萄君:面對這一切,你們會感到焦慮嗎?
小米:研發對任何產品的焦慮都是貫穿始終的。做創新品類,你會焦慮這個產品玩家需不需要、成不成立;做紅海品類,你會擔心我的產品和別人有沒有區分度。
但是從長期主義的角度來說,這種焦慮沒有意義。我們更多考慮的,是國內市場有沒有需要我們玩法的玩家、這批玩家有沒有被服務得很好等實際問題。如果真實存在空間,那就去做。只要能用心打磨出不一樣的品質,焦慮就不會這么重。
點擊「閱讀原文」可了解詳情
推薦閱讀
游戲行業書籍推薦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公眾號
(星標可第一時間收到推送和完整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