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白玉蘭獎更需要雙城之戰 2。
《英雄聯盟:雙城之戰》第二季又雙叒拿獎了。
昨天(6 月 27 日),在第 30 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頒獎典禮上,雙城之戰 2 贏得了 " 最佳動畫片 " 獎項。
除了發布后即強勢登頂全球 60 多個國家的 Netflix 播放榜單以外,雙城之戰 2 還在 2025 年安妮獎(電視類)中斬獲了七項重磅獎項,包括 " 最佳角色動畫 "" 最佳視覺特效 "" 最佳導演 "" 最佳音樂 " 等——與第一季囊括的九項安妮獎相加,《英雄聯盟:雙城之戰》系列幾乎成了整個 21 世紀 20 年代獲獎最多的電視動畫作品。
它還是首個獲得艾美獎 " 最佳動畫劇集 " 的網絡流媒體動畫,打破了傳統電視動畫與游戲改編作品之間的長期隔離。
而今,它也終于在中國電視行業最具官方含金量的獎項評選中得到了權威認可。當昨天的頒獎嘉賓、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李劍平念出雙城之戰 2 的名字時,我反而有了一種別樣的感受:不是雙城之戰 2 需要白玉蘭獎,而是白玉蘭獎,更需要雙城之戰 2。
回顧白玉蘭動畫單元過去幾年的獲獎作品,這種感受可能是切實的。作為中國電視劇領域 " 三大獎 " 之一,白玉蘭獎與飛天、金鷹齊名,向來以評選機制嚴謹、藝術水準較高著稱。
而相對于對社媒流量、話題性的依賴,白玉蘭獎一貫強調劇作品質與演員演技的根基。問題在于,這種 " 內容本位 " 的精神在動畫單元中似乎走得更遠,甚至陷入了一種過度藝術化的孤立:很少有同時具備內容實力、藝術品質和大眾傳播度的電視動畫能夠拿獎。
在過去三屆中,動畫單元的 " 最佳動畫片 " 分別頒給了法國的《魔法大個子克羅克羅》(Maman pleut des cordes)、《姆明山谷》第三季,以及改編自英國老牌插畫家作品的《昆丁 · 布萊克的寶箱》(Quentin Blake's Box of Treasures)。
這些作品在藝術表達上的成就無可厚非,但無論從 IMDb 還是豆瓣的角度來看,它們幾乎沒有形成可觀的公眾評價樣本,除了姆明(Moomin)算是較為全球化的 IP 以外,其他動畫在中文互聯網范圍內能找到的討論幾近為零。
哪怕是動畫行業從業者,提到這些名字也很難快速建立起共識性的畫面。這也使得白玉蘭動畫單元盡管年年評選,卻年年難以成為話題。
在這種語境下,雙城之戰 2 的獲獎,是一次相對過往評選結果來說有些驚訝,卻又合理的轉折。
如果說第一季還在打破大眾對 " 游戲改編動畫 " 的刻板印象,那么到了第二季,在全面進階的制作規格、敘事密度和人物關系中,Fortiche 和拳頭游戲確實完成了一次藝術性與流行度的雙重成功。
而也正因如此,它成了一個白玉蘭無法忽視的對象——這不僅是一部 " 好的動畫 ",而是一部可以正面對話劇集獎項標準的影視作品。
它所代表的不止是游戲 IP 的延展成功,更是動畫內容在主流語境中的正名:動畫不應僅僅作為 " 子供向 " 或 " 藝術實驗 " 的歸宿,它也可以是當代通俗文化的核心之一。
可以說,白玉蘭動畫單元是借著雙城之戰 2 的熱度完成了一次形象上的更新,而雙城之戰 2 和英雄聯盟 IP,也借這個獎站穩了在中國主流文化獎項中的位置。
回到白玉蘭,這種與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市場接受度、藝術探索深度并重的作品的接觸,本身也意味著一種 " 獎項心態 " 的轉型。這一次的得獎,既是實力使然,也帶著一點時代的拐點意味——一部真正 " 出圈 " 的動畫,終于進入了主流獎項的視野。
更有意思的是,這樣的 IP 擴展也沒有停留在屏幕之上。在去年第二季發布會上,他們官宣了一項全新的嘗試:雙城之戰沉浸式音樂現場,將于 2025 年在上海正式上演。
按照《不眠之夜》的做法,這一次,或許觀眾將不再只是坐在熒幕前,而是可以在真實空間中游走于皮爾特沃夫和祖安之間,以第一人稱的方式,重新體驗那些熟悉角色的情緒軌跡與命運拐點。這意味著,英雄聯盟的敘事宇宙,正在從動畫拓展到劇場,從線上擴展到線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跨媒介敘事范本。
或許,這也是它能獲得白玉蘭獎的注腳之一——《英雄聯盟:雙城之戰》系列對于動畫業界和普羅觀眾來說,都不再只是一部 " 衍生 " 動畫。獎項是構建 " 公共價值 " 與 " 正當性 " 的重要一環,當《雙城之戰》已經通過多種載體完成了大眾層面和學院層面的價值認定,我們大可以期待它后續的更多表現。
順便一提,為了回饋用戶的支持,目前雙城之戰 2 開啟了限時免費觀看,大家可前往騰訊視頻和 B 站重溫祖安和皮城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