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聯想 moto 這個品牌,小雷其實還挺佩服的。
雖然手機在國內銷量比不上那幾個頭部品牌,但只要接觸過他們的產品,就能看出來他們確實很想做出自己的特色。
比如他們的直板旗艦,主打高性價比,量大管飽,力大磚飛,這條路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般都不會出錯。
比如他們的中低端機型,既有 moto S50 這種主打顏值、小而精致的中端手機,也有像 moto G55、moto G75 這樣價格實惠、配備 LCD 屏幕的入門產品,主打的就是一個 " 你無我有,你有我多。"
當然了,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產品線始終是 razr 系列。
根據調研機構 IDC 公布的 2024 年 Q4 數據,2024 年 Q4 聯想 moto 以 44.5% 的市場占有率再次成為全球豎向折疊屏市場第一,moto razr 50 更是成為了全年第三暢銷的豎折機型,在單品銷量也有驚喜表現。
能做出這樣的成績,和他們對豎折形態的執著是分不開的。
作為豎折手機的鼻祖,聯想 moto 旗下的 razr 系列已經陪伴我們走過了近 6 個年頭,正是他們對外屏配置的持續升級和交互邏輯的不斷優化,才使得這些原本受眾相對狹窄的小折疊屏變得更受大眾喜愛。
由于價格比較良心,外加上自帶 razr 光環情懷加持,到了今天,只要你想買一臺價位合理的豎折手機,基本上繞不開聯想 moto 這個品牌。
只不過前代產品,因為選用了驍龍 8s Gen3 嘛,總讓人覺得有些差點意思 ......
這點不足,自然就要留給最新發布的聯想moto razr 60 Ultra 來補足啦。
新材質,新感覺
提起聯想 moto,浮現在我腦海中的一定有這么個關鍵詞。
" 好色 "。
誒,別想歪了啊,這里的 " 色 " 是色彩的色。
在功能機時代,因為產品之間沒有明顯差異的緣故,大部分用戶還是喜歡選擇外形美麗的機型。
在當時,moto 絕對是大廠里最先開始玩 " 色彩游戲 " 的,每當一款手機大賣時,他們就會接連不斷地推出該機型的不同顏色版本,以求來進一步吸引消費者那挑剔的目光,直到榨干一款產品的價值。
進入聯想 moto 時代之后,他們依然沒有丟下祖傳的手藝。
仔細觀察的話,不難發現,如今幾乎所有聯想 moto 的產品都會遵循潘通色卡的色彩標準,按照他們的說法,從機身的光影流轉到 UI 界面的每一道色調,都經由潘通專業調校。
最終落在聯想 moto razr 60 Ultra 上,便形成了" 意式奢絨 "、" 流金鍛木 " 和 " 安可拉紅 "三種配色,而且每種配色都對應著一種不同的后蓋材質。
你別說,做了好幾年數碼編輯,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種操作。
我們手頭拿到的產品,正是這次主打的 " 意式奢絨 " 配色,原色彩來自于 PANTONE 19-5350TCX Scarab" 圣甲蟲 ",這是一種幽邃的深綠色,似一只古老圣甲蟲的甲殼,又似被歲月摩挲的青銅器表面悄然生長的銅銹,流轉間隱隱透出金屬般的冷冽光澤。
仿若神秘中蟄伏著生機那般,這種獨特的上流感,甚至會讓使用者在蕓蕓眾生中感覺到自己是最讓人矚目的焦點所在。
啊,這可能是錯覺,但至少我的 razr 60 Ultra 還是很炫的。
這種獨特也體現在用料上,聯想 moto 首次在機身背面用上了Alcantara,這種源自意大利的復合材質,不僅能賦予產品啞光柔和的視覺質感,更能呈現出類麂皮的高端紋理與細膩色彩層次,摸上去手感溫潤親膚,握持時也能減少手汗留痕。
當然了,這種材料也有它的不足之處。
要知道,本來素皮后蓋在使用壽命上就不及傳統的塑料 / 玻璃 / 金屬后蓋,而 Alcantara 甚至更麻煩,在長期使用后,Alcantara 易因摩擦或液體滲透導致局部褪色或起毛,且相比硬質材質更易吸附灰塵,需要每周進行保養的同時,清潔過程中還需避免強溶劑。
怪不得在產品的包裝盒內,聯想 moto 要特地附上了一張 "Alcantara 保養提示 " 卡片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抹墨綠色同樣出現在 razr 60 Ultra 的邊框上。
聯想 moto razr 60 Ultra 的閉合厚度達到了 15.6mm,相比同類產品,諸如三星 Galaxy Z Flip 6 的 14.9mm、榮耀 Magic V Flip 的 14.89mm 而言不算最薄,但整體 185g 的重量,即使手小的用戶也能很好地將它握在手心。
別看機身小巧,打開之后,你將看到的是一塊當世罕見的 7 英寸內屏。
依舊是單挖孔設計,分辨率來到 2992*1224,熟悉的 1-165Hz LTPO,HDR10+10bit,除了挖孔貌似更大了,就是整體顯得比較修長,雖然沒到遙控器的程度,但就是比市面上的一眾豎折疊屏還要長些。
簡單換算了一下,比例已經來到了驚人的 22:9。
你還別說,市面上的主流軟件對這比例的適配還蠻好的,打游戲時視野相對更寬,刷信息流時也能在同屏內塞進更多的信息,就是看 16:9/4:3 的視頻內容時,體驗就可能和 6.2 寸的小屏手機差不多咧。
至于折痕嘛 ...
體感內屏的折痕控制得還不錯,不僅在亮屏的情況下不易感知,即使是在息屏光線直射的極端情況下,也僅能看出屏幕中間有輕微的折痕,觸摸上去依然平整。
不過嘛,就是不知道用了一段時間后還能不能保持得住 ……
先性能,后折疊
在這次產品的宣傳中,聯想 moto 再一次打出了大膽的標語——
" 先是性能,再是折疊。"
既然官方這么信心滿滿,那么這會我們就先來看看大家最關心的性能部分,到底和市面上的豎折手機有哪些不同?
好消息,這次聯想 moto razr 60 Ultra,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款搭載了基于臺積電 3nm 制程工藝的驍龍 8 至尊版芯片的豎折產品。
當然了,相比起橫折手機,由于機身空間限制,豎折手機的性能釋放必然會比較保守一些。即便如此,razr 60 Ultra 依然在安兔兔測試中跑出了247W分,甚至和 OPPO X8s 等一眾小屏旗艦都要高上不少。
這樣的性能,應付《英雄聯盟》《和平精英》這種全民熱門手游,或是《蔚藍檔案》《碧藍航線》這種二次元抽卡手游都是沒問題的,你甚至可以把應用切到外屏,感受一下 " 真 . 小屏手機 " 的獨特體驗。
至于熱門大作,我們特地測試了一下《原神》和《崩壞:星穹鐵道》。
作為一款五年前發布的老游戲,《原神》現在的性能需求已經不算高了,甚至能被歸類為 " 中低負載游戲 "。
在最高畫質 +60 幀的情況下,進行 15 分鐘日常游戲,平均幀數達到了 59.83fps,功耗則控制在 5W 以內,整機溫度控制得還可以,戰斗過程中也沒有突然出現幀數暴降的情況,足以保證游戲的穩定運行。
而《崩壞:星穹軌道》的壓力則顯然高出不少,在半小時超高畫質 +60 幀星槎海中樞跑圖后,平均幀數達到了 50.4FPS,溫度上來以后會長時間穩定在 45 幀左右,機身溫度控制得不錯。
更強的性能,不僅讓聯想 moto 帶來了大量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功能,也帶來了機身左側這枚獨立的 AI 快捷鍵。
這顆酷似 Action Button 的快捷鍵,不僅可以設置為某項應用的快捷方式,還可以切換為 AI 識屏、AI 搜索、天禧智能體等一系列功能,
單擊一下,就能啟動 "AI 識屏 " 功能。
此時,razr 60 Ultra可以智能識別、分析、記錄當前屏幕內的各種信息,比如我正在查看的這則新聞,輕輕一按,相關內容就會以摘要的形式匯入 "AI 收藏 ",隨時都能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調用。
不過,目前識別效果還有提升空間,至少個人偶爾還是會遇到錯字的情況。
其他的 AI 功能,例如 AI 通話、AI 翻譯、AI 畫圖之類的,都算是這兩年的熱門應用,因此不再贅述,倒是這次聯想 moto 大力宣傳 " 進入 AI 手機 2.0 時代 " 的天禧個人超級智能體,倒還真有些意思。
簡單地說,現在的聯想天禧,不僅擁有了多輪對話的能力,還擁有了多模態感知能力,能通過語音交互幫你調起其他應用,也能解析和識別輸入的圖片甚至文檔,能像人類一樣 " 看、聽、理解 ",可以更主動、更智能、更準確地參與日常任務中。
實測下來,一句話打開相機、調亮屏幕等,問題不大。
如果想讓它理解上下文,與用戶進行多輪對話,讓用戶可以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完成任務 ...... 那最終的效果就有些微妙了。
外屏有驚喜,但也有不足
聊完內屏,是該看看豎折疊屏必備的超大外屏體驗了。
事實上,就外屏尺寸來說, razr 60 Ultra 這種直接把半個背面鋪滿的,基本上就做到頭了,這塊外屏尺寸不僅有 4 英寸,更離譜的是,它和內屏一樣,都有足足 165Hz 的刷新率 ......
雖說內外屏 PPI 不盡相同,但是觀感都挺好的。
不過這些年來,折疊手機越來越朝著輕薄、全能的方向發展,性能越來越強,外屏越來越大,但硬件的成熟速度往往遠快過軟件的適配速度。
這導致很多時候,外屏作用真的很 " 雞肋 ",不管你是橫屏的、豎屏的、圓屏的,還是圍繞著相機模組做的全面屏,使用起來都是一頂一的別扭,更多的時候只能放點卡片,看看天氣,差不多也就夠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聯想 moto 提出了一個名為" 視觸聽小金磚 "的概念。
具體的解決方案是:在擴展外屏功能方面下功夫的同時,將注意力更多地應用到適合小屏的影音場景上,使其 " 不用打開,就是一部好用的隨手影音設備 "。
作為代表的,是這次聯想新增的音樂播放器卡片,一共有五種界面可供選擇,只要播放音樂就會跟隨節奏脈動,拿在手上,和我曾經擁有過的海貝 R2 II 便攜播放器還真有幾分相似之處。
就是這合起來的方式,會導致上半部分揚聲器的聲音悶在里面,這點考慮得不夠周到。
除了過往的鎖屏主體外,這次新增了 3D AI Moo 主體,說是可通過學習用戶習慣,展現不同的 Moo 動畫及形態。
不過作為純情直男,個人最愛的肯定還是簡潔款。
有的讀者問,在使用第三方應用的時候,如何避免鏡頭會擋住圖片和按鍵這種情況呢?
聯想 moto 做了兩種不同的屏幕比例,在通常情況下,系統會自動把相機鏡頭那一部分都填充成黑色,來保證屏幕是一個完整的矩形;你也可以通過打開最近的應用程序,并點擊底部的按鈕切換到全屏視圖,這個時候畫面就會完全鋪滿外屏,哪怕鏡頭會擋住畫面。
只能說,挺簡單粗暴的,感覺可以向小米 / 榮耀學一下。
有意思的是,最近在和同事聊小折疊手機的外屏使用場景,他忽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假設:這個外屏說不定能成為一種 AI 設備形態。
我一開始還沒有反應過來,但他提到一個設備,我就瞬間理解:Rabbit R1。
沒錯,從形態上看,Rabbit R1 和一臺小折疊的外屏驚人地相似,而 Rabbit R1的主打功能,即通過語音指令讓 AI 完成一系列操作的交互方式,似乎剛好也和目前廠商正在著力的智能方向趨同。
那么問題來了,razr 60 Ultra 能成為這樣的設備嗎?
遺憾的是,在實際體驗中,razr 60 Ultra 有挺多 AI 功能和外屏體驗是互斥的,在使用外屏的情況下,包括 AI 識屏、AI 搜索、AI 圖片等一系列功能根本打不開,只會提醒到內屏使用。
AI 翻譯倒是能打開,就是界面適配不算理想,期待聯想 moto 后續 OTA 解決。
體驗最好的,當然還是聯想天禧,不僅可以通過語音調用應用、完成圖片識別等一系列操作,甚至能在手機處于站立 / 模式并設為鎖屏狀態時,在用戶看向手機外屏時, 即刻觸發天禧個人超級智能體交互。
遺憾的是,前者界面適配有待提升,后者靈敏度還需要調整一下。
只能說,任重而道遠吧。
說完體驗方面的改進,另一個我很喜歡這臺手機的地方,是相機。
跟前代不一樣的地方在于,這臺手機把前代那顆特立獨行的 2 倍長焦拿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顆 50MP 的 IMX816 傳感器,背面的兩顆鏡頭,分別是主鏡頭和超廣角微距鏡頭。
對于一款豎折疊屏手機來說,razr 60 Ultra 的相機用著確實還不錯,日常拍拍照是完全夠用的。
至于超廣角嘛 … 算是增加一種玩法吧。
如果你能夠熟練使用外屏自拍的話,也可以試著用這顆超廣角拍一下,或許能一次性囊括不少風景。
續航方面,這次 razr 60 ultra 升級到 4700mAh 電池,支持 68W 有線和 30W 無線快充,這個數據放在參數膨脹的今年可能不算亮眼,但是放在豎折疊屏里已經算特別頂尖的了。
對了,它還支持 IP48 級別的防水,又一款三防折疊屏手機誕生了。
總結:獨一無二的豎折 AI 小旗艦
優點:
1、不錯的產品設計,參數亮眼的大外屏;
2、性能在目前豎折手機里算第一梯隊。
不足:
1、外屏應用適配還可以繼續改進;
價格方面,16+256GB 版定價 5999 元,國補后 5499 元;16+512GB 版定價 6699 元;16+1TB 版定價 7499 元。
在我看來,結合起售價來看,聯想 moto razr 60 Ultra 絕對是當前豎折手機市場里非常值得關注的一款產品。
小巧的機身、時尚的設計,讓它可能是今年最令人驚艷的主流機型產品;除了個人非常喜歡的顏值與手感外,性能、屏幕、續航和周邊配置也足夠全面,除了影像能力相對羸弱,可以說是一款沒啥毛病的全能豎折小旗艦。
不僅如此,AI 加持的影像系統,進一步降低了用戶拍攝好照片的門檻;順應時代潮流的聯想 AI,也給這款產品帶來的不錯的可玩性;SGS 金剛品質認證,更是契合了中端機消費者最看重的點——好用、耐用。
眾多出色硬件的加持,讓 moto razr 60 Ultra 有底氣撕下 " 玩具 " 的標簽,成為用戶手中的主力機。
假如你正在追求一款性能不錯、又能彰顯個性的豎折手機,這款產品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