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聽潮 TI,作者 | 郭佳怡,編輯 | 張曉
大廠圍繞 AI 超級入口的爭奪,愈演愈烈。
阿里巴巴 11 月 17 日宣布原 " 通義 "App 改版而來的 " 千問 "App 上線公測,成了又一個 "X" 因素。
倒不是說 " 千問 " 在技術、能力、形態上呈現出了更大的顛覆性——
它并非新物種,而是 " 通義千問 "" 通義 "App 的翻版,阿里早在 2023 年 10 月底發布 " 通義千問 ",與百度的文心一言、字節的豆包在發布時間上相當。去年 5 月," 通義千問 " 更名為 " 通義 "。
這款 AI 原生應用發布至今已有兩年、歷兩次更名,在用戶規模上并不理想。QuestMobile 數據顯示,今年 9 月,中國月活躍用戶排名前三的 AI 應用中,豆包、DeepSeek、騰訊元寶分列前三,MAU 分別為 1.72 億、1.45 億、3286 萬。通義落后明顯,僅排在第十,月活躍用戶為 306 萬。
阿里圍繞 C 端 AI 入口的敘事、作戰思路的變化,是核心變量。
" 千問 " 此次改版、更名之前,阿里 "AI to C" 的敘事里,夸克的戰略級入口作用已被多次強化。
今年 3 月夸克升級為 "AI 超級框 ",被阿里明確為 AI 旗艦應用;一個月前,夸克上線 AI 對話助手,在此前搜索框的基礎上,新增了 AI 助手框。當時外界不少聲音稱,夸克要做中國的 ChatGPT。

更早一些,去年底通義千問和夸克一同歸入 "AI to C" 板塊后,將近一年的時間里,阿里的重心也更多偏向了夸克而非通義千問。財新網在今年 6 月的一則報道中提到,有多位阿里內部人士提到,通義千問的應用端團隊并非公司主力開發人員,當時 AI to C 的應用中主要流量扶持都導向了夸克。
如今改名后的 " 千問 " 重新被推向前臺,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阿里對 AI 時代 C 端入口的思考有變,布局及戰略打法也有變。
這帶來了競爭格局的更高不確定性。" 通義千問 "App 不成功、" 通義 "App 不成功,不代表著 " 千問 " 不會成功,何況阿里過去在 AI 原生應用上算是基本 " 沒發力 ",畢竟目光都放在了夸克上。
這同樣給外界帶來了新的疑惑,阿里也有了新壓力。阿里篤定讓千問成為核心的 AI 超級入口,夸克怎么重新定位?千問能否后發先制?
夸克的局限性、千問的必需性
互聯網大廠圍繞 C 端 AI 入口的角逐,無外乎兩個 " 框 " 的競爭:
一個是搜索框,一個是 Chat 框。
這本質上是 C 端 AI 應用的兩條作戰路徑——前者是 AI 對舊應用的改造、升級乃至重構,潛在的適配場景更寬闊,后者是 AI 原生應用的競爭,最典型的就是 Chat 助手。
現階段搜索框和 Chat 框的邊界大有日益模糊之勢。
3 月份夸克全面升級發布 "AI 超級框 ",一個核心的理念就是希望做到 "ALL in One"。當時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夸克 CEO 吳嘉提到,全新夸克徹底告別傳統搜索框的理念,"AI 超級框 " 無限接近個人超級全能助手。
上個月夸克上線對話式 AI 助手時,也在強調其 "ALL in One" 的能力,官方的宣傳口徑里寫的也是 " 能搜索能對話,一個夸克就夠了。"
這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阿里此前的作戰思路:
盡管它也很早推出了 " 通義千問 "App 或者說是 " 通義 "App,面對字節豆包、騰訊混元等競爭對手,只有夸克似乎也足夠了,它甚至并不需要另一個 AI 原生應用作為入口。
3 月份吳嘉還在樂觀預計,2025 年或 2026 年上半年將出現 DAU 過億的超級 AI 應用," 我們要努力成為第一家 "。
但現在阿里的思路顯然變了。
千問團隊幾天前接受晚點采訪時提到,上半年阿里的確希望通過夸克來嘗試 AI 時代的入口,原因是夸克有原來的用戶、產品基礎,而且是一款年輕人都在用的產品。但隨著 AI 能力的提升,團隊覺得對話式 AI 助手是更好的形式。
最終也是吳泳銘做出了判斷和決定——阿里巴巴必須要有一個 AI 原生的 C 端超級入口。
緊接著你能看到,阿里一個月前在怎么描述夸克,現在就在怎么描述千問——現在換成是 " 千問要做中國的 ChatGPT 了 ","ALL in One" 的主語也換成了千問。
你當然不能就此說在搶占 C 端消費級入口時阿里呈現出了搖擺姿態,作為中國乃至全球最擅長擁抱變化的公司之一,阿里 " 變 " 沒太大討論空間,更關鍵的是,阿里為什么要變,以及怎么變。
進一步拆解則是,阿里的 AI 布局中,有哪些價值,是千問能做但夸克做不了的?
答案是,AI 敘事的完整性與 AI 生態閉環。
往前回顧,阿里一開始并非沒做 AI 原生應用,單從時間節點上看,兩年前通義千問推出時也算反應迅速。
但一來,阿里這兩年的 AI 生態打造路徑更偏向于先聚焦 AI 基礎設施建設、以及 AI to B;
二來此前 DeepSeek 引發的應用接入潮中,阿里并未第一時間跟進,客觀上錯過了流量高峰期,當然這也與阿里更希望在 C 端應用上接入自研的推理模型相關。
客觀上這些都是此前通義千問 App、通義 App 不斷被豆包、混元等拉開差距的原因。
再來看夸克,它并非嚴格意義上的 AI 原生應用,但好在有用戶基礎、有豐富的 AI 能力落地場景,同時也確實跑出了不俗的增長態勢。2018 年轉型智能搜索后,三四年的時間里,夸克用戶量過億,2020 年至 2023 年夸克每年的用戶增長率都在 200% 以上。
這導致,至少在過去兩年里,阿里在 AI 原生應用上幾乎是缺位的,因為 " 通義千問 "" 通義 "App 不爭氣,不過聚焦到 AI 能力的落地上,夸克客觀上幫阿里兜底了。
但 AI to C 的競爭顯然不只是產品的競爭,入口之爭本質上是生態之爭——到這一階段,夸克的局限性會逐步呈現出來。
產品層面,夸克確實已經實現了功能層面的 " 搜索框 " 與 "Chat 框 " 的覆蓋,只是用戶視角里的夸克,搜索依然是第一屬性,它足夠大而全,只是用戶心智很難統一;
生態層面,AI 超級入口的長期定位下,AI 入口的戰略意義,在于未來潛在的核心 " 支點 " 作用,千問項目團隊目前還在聯合包括淘寶、高德、閃購、支付寶等產品的團隊聯合開發,希望更深嵌入相關產品,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夸克顯然難成為這個支點。
如何重新定位夸克?
阿里對千問重新定位,也給自己帶來了新的難題:
錨定要以千問為核心主力打這場 "AI 時代的未來之戰 " 后,夸克該如何重新定位?
它當然依舊是阿里面向 C 端的拳頭級產品,也會更加聚焦,阿里已經明確夸克的定位就是 AI 搜索和 AI 瀏覽器。
千問團隊也提到,千問這樣的 Chatbot 和夸克的超級框其實不完全矛盾," 打個比方,肯定不是說 Google 做了 Gemini,Google search 就不重要了。"
只是這同時意味著夸克需要回到自身熟悉的 " 工具屬性 ",它很難再 "ALL in One" 了,而是只做該做的事,也只能做該做的事。
11 月 18 日的更新中,夸克上線了千問助手,稱使用了阿里 Qwen 最強大模型," 模型更領先,回答更聰明 "。這跟上個月夸克官宣上線 AI 對話助手時幾乎沒什么區別,最大的區別也只是這次更強調 AI 對話入口是 " 千問 " 了。
換句話說,阿里如今面向 C 端的 AI 敘事下,夸克依然重要,但在戰略優先級上,要給千問讓路。
過去兩年里通義 App 和夸克面臨的也是類似的局面,只不過阿里階段性把重心放在了夸克身上。變成 " 千問 " 之前,通義甚至一直都沒用上阿里性能最強的大模型。
另一個視角里,粗粗看下來阿里 AI 生態的潛在方向,其實跟 Open AI 很像,至少表面上看起來很像。

不難發現,從搜索到社交到電商,OpenAI 幾乎覆蓋了互聯網生態內大多數流量場景,除了內容。
這對應的是 OpenAI 的平臺化路徑。
"OpenAI 不再是產品型公司,而要成為‘ AI 時代的 Windows ’,即轉型為平臺型公司。通過綁定半導體產業鏈關鍵環節,OpenAI 試圖構建類似 Windows 的操作系統級壟斷——以模型連接算力與應用。ChatGPT 是新操作系統的‘桌面’;插件生態是新一代‘應用層’;Sora、多模態生成、推理能力是操作系統的‘接口’;背后的超級算力、芯片合作、Azure 云架構,則構成硬件與基礎設施層。" 中郵證券在一份研報中如此說道。
其平臺化的唯一入口,毫無疑問就是 ChatGPT。
以此為參考,阿里 AI 的超級入口客觀上也要具備唯一性,現在阿里希望千問成為這個入口,而非夸克。
此外,盡管阿里和 OpenAI 的布局方向大體驅動,但路徑是反著來的—— OpenAI 先長出了這個星球上最受歡迎的 AI 原生應用,今年 9 月的市占率是 74.7%(數據來自 Firstpapesage),阿里在 AI 熱潮下的初始動作則是先大搞基建,最后再回過頭大搞應用。
由此回過頭倒推,夸克這兩年戰略定位的升級更像是一場 " 意外 " 了:
它在不算合適的時機,撞上了阿里尚未成型的 AI 生態思路,如今阿里理順思路,夸克讓位給千問也就不足為怪。
當然,但凡當初 " 通義千問 " 或者 " 通義 " 爭點氣,夸克也不至于先受寵、再失寵。
資源押了、" 狠話 " 放了,千問也不容有失了
時至今日,當決心要投入一場戰斗時,阿里巴巴依然是戰力最強、敏捷性最高、執行力最快的大廠之一。
晚點報道,吳泳銘定調 " 阿里巴巴必須要有一個 AI 原生的 C 端超級入口 " 后,9 月,阿里從北京、廣東調了上百名工程師到阿里巴巴西溪園區 C4 樓封閉做千問項目,團隊以智能信息事業群為主,包括阿里云、通義實驗室、淘天、高德等業務也在共同開發。
你也很輕易能看到如今阿里對千問的重視程度——
比如千問是阿里今年在 3800 億 AI 基建投入、淘寶閃購后另一個集團戰略項目。5 月份吳泳銘在公司內網發的那段話顯然還在發揮作用,當時他提到,"...... 接下來將以飽和式投入的打法,聚焦于幾大核心戰役。這幾個關鍵戰役將由多個業務方參與,發揮各自優勢和長項 ......"
比如千問對標的甚至都不是豆包、DeepSeek 之流了,而是 ChatGPT。
阿里也不覺得現在重新投入資源做千問這一超級入口已經為時已晚。
千問團隊認為,一來國內還沒有一款 AI 應用能穩定突破億級 DAU,這是一個重要的體量門檻,意味著至少國內還沒出現一個國民級的 AI 應用;二來不論國內哪款產品,客觀說還處于初級階段,沒有真正演進到能解決很多實際問題的程度。
做個總結,阿里將千問推向前臺,在決心、野心、信心上實現了統一。
只是阿里的挑戰顯然也不會小。
如上文所述,從用戶規模上來看,千問已經明顯落后。
客觀上,阿里想快速將千問裝進越來越多用戶的手機、平板等智能終端里,不算太難,大規模投流就能立桿見影,阿里現在也已經在這么做了?,F在你打開任何一款型號手機的應用商店,或許都能看到千問的醒目廣告。
但阿里有阿里的焦慮。
與字節跳動、騰訊,乃至百度對比,阿里的流量短板愈發明顯——字節有抖音、騰訊有微信、百度有百度 App,分別對應互聯網發展至今最主要的三個流量入口,內容、社交、搜索。
字節豆包的快速起量、騰訊元寶現在的打法,也是背靠自身的內容及社交生態。
DeepSeek 的異軍突起是另一種邏輯,它不具備上述流量優勢,但憑借技術創新疊加工程能力創新在極短時間內成為全球焦點,這是它最大的背書。
由此,千問要在當前局面下快速突圍,只能走自己的路。
按阿里現在的生態路徑來看,千問的作戰邏輯實質上是預設了它是 " 超級入口 " 的,盡管這更像是一次被動選擇。
千問團隊向媒體提到," 我們必須承認,中國互聯網實際是封閉的,大家都把自己的資產當做最強的競爭門檻。這對于每一家互聯網大公司都是一個普遍問題。" 這也是為什么,千問現在急著要加強與內部各業務的合作、協同深度。
客觀上,購物、支付、辦公、出行、搜索,在阿里生態體系內,千問最不缺的就是落地場景,但這些落地場景大多都偏工具屬性,用戶 " 用完即走 " 的特征相較更加明顯。
這些都決定了,千問要重新突圍,絕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