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客家菜最講究的,就是一個‘鮮’字。" 李年輝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道出了他從餐飲老板走向鄉村網紅的那份不變初心。

如今,他以 " 餐飲人 + 鄉村網紅 " 的雙重身份,將二十余年扎根餐飲業的深厚經驗,轉化為短視頻創作中的獨特優勢。他行走田間、尋訪時鮮,在 " 從灶頭到鏡頭 " 的轉變中,不僅講述食物背后的故事,更借力內容傳播,帶動鄉村特色農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田間尋鮮
拍攝定位升級驅動粉絲增長
晨霧未散時,李年輝已站在古竹鎮冬瓜地里。他手持鏡頭,褲腳沾著泥點,正與農戶討論如何拍攝冬瓜采摘過程——這已是轉型后的第 32 次田間拍攝。

最初他對著鏡頭卡殼,兒子李志君舉著攝像機繞著灶臺轉圈,拍攝的 " 客家紅燜肉 " 視頻播放量僅幾百次。" 那時候總覺得把菜拍清楚就行,沒想到觀眾想看的是背后的故事。"
轉折發生在省委網信辦培訓后,中山大學教授的授課讓他醍醐灌頂。他開始帶領團隊走出廚房,將拍攝點從單一灶臺擴展至田間地頭、漁船碼頭。
如今在東源縣船塘鎮板栗園,李年輝團隊會架上三腳架拍板栗采摘,鏡頭跟著板栗從枝頭落入竹筐;在萬綠湖漁船上,他們不僅捕捉漁民撒網的瞬間,更記錄了拍攝《一魚多味》時的驚險經歷——天未亮便開船出海,能見度低、風浪大,整個拍攝過程心驚膽戰。

時令鮮食鏈
三重價值實現鄉村共贏
傍晚時分,李年輝在漁村后廚演示麥豆飯家庭版做法。

這種 " 時令農產品 + 客家菜 " 的有機結合,源于李年輝對 " 鮮 " 的執著。團隊會提前對接農戶,根據時令規劃拍攝內容,春季拍竹筍燉雞,夏季拍西瓜鳳梨入菜,秋季拍板栗蒸肉,冬季拍天麻魚頭湯。
在拍攝 " 冬瓜宴 " 時,他們不僅展示冬瓜盅、冬瓜蒸肉餅的做法,更在視頻中插入農戶采摘冬瓜的片段,讓觀眾看到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
這種模式實現了三重價值,餐廳引流、農戶增收、鄉村宣傳。

如今,這位 1973 年出生的 " 鄉村網紅 " 仍保持著每月 6 條視頻的更新頻率。下一步計劃與團隊、當地政府深度合作,將河源各鄉鎮特色農產品拍成助農美食系列," 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河源客家美食和鄉土風情被更多人看見,這就是最大的價值。"
撰文:張浩森